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5:37
【摘要】:根据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等级石漠化(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不同季节(秋季、春季)和不同土层(0-5 cm、5-10cm、10-15 cm)下的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整体时空变异性来源,并结合多种生态学数据统计分析方式探讨了各土层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植物、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探讨研究区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间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三者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的变化规律,以期进一步认识我国西南脆弱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各组分间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从而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随着石漠化演替程度的加深,土壤C、N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TP、C:N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土壤C:P和N:P值则多为先减后增再减少趋势。除部分土层P、C:P、N:P在不同石漠化环境中具有显著空间差异外,大多土层土壤化学计量指标在各个石漠化环境中均无显著性空间差异。在不同土层剖面上,土壤C、N含量则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表聚效应特征明显。在不同季节上,土壤SOC、C:N、C:P表现为春季秋季;TP、TN、N:P则为秋季春季。土壤C:N值在不同季节各土层的变异系数较小,C:N值较稳定。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土壤各养分指标与计量比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指标春季多于秋季。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及计量比值的时空整体变异性来源表明,单个时空因素对研究区的土壤C、N、P含量及计量比值的影响较大,多个时空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较小,均不显著。(2)不同环境因子与各土层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关系。多种生态学统计方式表明,7个环境因子均对研究区的土壤养分及计量比值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地貌类型及岩石裸露率的影响较大,海拔、坡向、坡位的影响较弱。其中,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比值最主要的三个环境因子。(3)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石漠化演变进程的响应。研究区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凋落物与土壤C、N、P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三组分中,植物与凋落物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的指标远远多于植物与土壤及凋落物与土壤。土壤养分含量及计量比与植物和凋落物间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三组分的养分分布格局均为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比值表现为凋落物植物土壤。随着石漠化的演替进程,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养分及计量比值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土壤C、N含量受不同等级石漠化的生境差异影响较小,在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小。各组分P含量在不同石漠化环境下变化显著。植物与凋落物各计量比值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均为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受自身养分含量因素影响,土壤C:N和N:P值在不同石漠化环境中均无显著空间差异,C:P值仅在无石漠化环境和轻度石漠化环境中存在显著差异性。
【图文】:

路线图,石漠化,生态化学,喀斯特


14图 1.1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技术路线图Fig 1.1 Technical roadmap of soil C, N, P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①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 C、N、P 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②喀斯特石漠化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发展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③植物-凋落物-土壤间的养分循环规律及其对石漠化演变的响应。

等级分布,石漠化,位置,关岭


图 2.1 研究区位置Fig.2.1 Location of study site图 2.2 关岭-花江不同石漠化等级分布情况Fig 2.2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anling-Huajiang26.90%18.41%29.44%12.40%12.85%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144;X1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宇宁;南亲江;吴虹;;坡度因子对喀斯特石漠化的影响[J];地质学刊;2016年04期

2 岳坤前;顾再柯;李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地下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5年05期

3 熊强辉;杜雪莲;;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10期

4 胡勇;;一碗泥土一碗饭[J];诗选刊;2016年Z1期

5 吴路华;;人类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死较量[J];大众科学;2017年06期

6 魏媛;吴长勇;姜丽;;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价[J];绿色科技;2014年09期

7 黄志强;胡宝清;;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J];中外企业家;2013年12期

8 车家骧;李安定;彭熙;谢元贵;;欧李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引种观察[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9 刘建忠;郭颖;王六平;韩德军;;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10 张美艳;邓菊芬;尹俊;;草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展望[J];草业与畜牧;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永生;;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A];“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石漠化防治专业委员会年会获奖论文集[C];2015年

2 陈起伟;熊康宁;兰安军;;基于3S的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3 巍鹏;熊康宁;肖时珍;翠张玲;;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胡宝清;梁铭忠;曹少英;廖赤眉;;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胁迫变化关系及胁迫阈值模型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刘建忠;韩德军;顾再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点与主要治理措施[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海;;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7 杜芳娟;熊康宁;;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析喀斯特石漠化景观的旅游价值[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曹水;周忠发;;喀斯特石漠化预警因子分析与系统实现[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9 王世杰;;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A];贵州省生态立省研究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史忠辉;曾琼;;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发展肉羊产业的路径选择[A];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志强;院士专家会诊贵州喀斯特石漠化[N];科技日报;2003年

2 ;贵州走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新路[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3 宋黔云;贵大与中科院携手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研究[N];贵州日报;2006年

4 宋黔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跻身“973”计划[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宋黔云;贵大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入国家“973”项目[N];贵州日报;2006年

6 记者 柳路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趋势严峻[N];光明日报;2003年

7 刘义;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1年

8 记者 刘志强;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李琦琨 实习记者 阮广;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宁;省科技创新论坛聚焦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N];贵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海波;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容丽;喀斯特石漠化区植物水分适应机制的稳定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李生;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环境特征及土壤水分对造林树种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4 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刘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林灌草群落配置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2 许敏;喀斯特石漠化生境质量与林灌草多样性修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3 汪攀;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4 谭桂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粮草营养优化配置与林下健康养鸡技术[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5 罗税;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典型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贵州大学;2010年

6 黎飞;共生理论视角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模式构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晓学;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喀斯特石漠化模拟与预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熊强辉;喀斯特石漠化区综合治理效益评价[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9 陈燕琴;黔南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谭克均;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旱耕地土壤性状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6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6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