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CO在Pd、Ir单原子催化剂上的氧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4:53
【摘要】: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有毒性气体一氧化碳(CO)能够影响人类的健康。并且在催化剂应用、燃料电池使用过程中,CO的存在也很容易引起催化剂的中毒而失活。目前,氧化是消除CO最简单有效的手段。特别地,CO氧化往往做为一种探针反应能够很好地来检测新型催化剂的催化特性。因此CO氧化反应获得了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的广泛关注。做为传统催化剂,多种贵金属可以高效地氧化CO。但由于其成本高、低丰度等缺点人们需要寻找相应替代催化剂。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特点使其在生产应用中具有替代传统催化剂的应用潜力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单个金属原子嵌入二维材料不仅改变二维材料的催化性质而且使金属原子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二维材料负载的新型单原子催化体系在氧化CO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进展。本文基于包含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FT-D),研究了CO在两种典型的单原子催化体系上氧化过程:1)单个Pd原子掺杂石墨烯(graphene)和2)单个Ir原子嵌入石墨炔(graphdiyne)。通过对其几何、电子结构性质和催化反应特性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CO在单个Pd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上的氧化更倾向于三分子Eley-Rideal(Trimolecular Eley-Rideal,TER)机制,其限速步势垒仅为0.29 eV。它比传统的ER(1.23eV)和LH(Langmuir Hinshelwood,0.60 eV)机理而言更有利。比较限速步势垒发现Pd掺杂石墨烯比其他金属(Fe、Pt、Au、Cu、Al和Mo)修饰的石墨烯具有更好的CO的氧化活性。良好的催化活性表明,Pd掺杂石墨烯有望解决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中的CO去除问题。2)通过分析Ir原子嵌入石墨炔氧化过程中的CO以及O_2分子的吸附和过渡态结构,我们设计出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新型ER(NER)反应路径:两个CO分子同时靠近已经吸附的O_2分子时促进了O_2分子的活化从而同时产生两个CO_2,其限速步反应势垒仅为0.37 eV。并通过计算处于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发现,高温下Ir原子嵌入石墨炔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且新的ER路径比其他路径更能有效促进CO氧化。通过限速步势垒的比较,单个Ir原子嵌入石墨炔比纯石墨炔以及其他单原子(Sc、Ti)修饰的石墨炔更具有CO氧化活性。
【图文】:

原子尺寸,表面自由能


界面对吸附的影响都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基于合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逐个研究。子催化剂的 CO 氧化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已被广泛研究。但是,贵金属反应温度高并且可能在氢分子存在的情况下引发爆炸。因此,在化的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催化剂是合乎需要的。金属作为催化剂可电池,药物和农用化学品的生产。但是由于大多数催化作用发生应物分子不能接触内部金属原子,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浪费了的含量比应该被最小化,具有高“表面/体积”比率的较小金属颗1-1 所示,材料的表面自由能随着金属尺寸的减小反而急剧增大。簇内原子的数量和它们与载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在确定它们的催化。

石墨,构型,领域,材料


4.7 倍的“洞”。因此,它可以用来过滤小分子,进行水油分离 在平面内具有非常大的杨氏模量,但是却可以很容易地沿着 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优于零带隙石墨烯,主要由于其 1.1 。在光吸收方面比间接带隙硅更有优势。此外,研究指出其平的电荷载流子迁移率,并且通过形态学控制,实验已经制确定义的二亚胺结构。同时,通过扭转、大小形状的改变等构如图 1-2 所示,这将进一步促进电子、光学、能源等领域以及纳米壁都表现出较好的场发射性能,并且高于石墨和碳在作为储能材料或者作为电池中的阳极材料等实际应用方面4]。据报道,石墨炔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锂储存材料,,以 GD池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容量高、倍率性能优异、循环寿能源应用方面,GDY 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和能源转化能力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1;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强;李伶聪;黄星;张桂臻;何洪;;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稀土学报;2018年05期

2 Gareth S.Parkinson;;揭秘单原子催化:表面科学方法(英文)[J];催化学报;2017年09期

3 ;In This Issue[J];催化学报;2017年09期

4 ;最小单原子磁铁问世[J];飞碟探索;2016年05期

5 曹钰华;崔树茂;刘轲;杨志懋;;单原子层二维碳片的独特性质与应用前景展望[J];材料导报;2008年01期

6 张智明;;单原子脉塞和单原子激光——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平台(英文)[J];量子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7 侯建国,黄文浩,朱清时;在硅表面上的单原子操纵[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3期

8 季明荣,吴建新,李宝骐,许振嘉;Pt/Si界面化学键性质的研究[J];半导体学报;1988年05期

9 卫志孝;你知道化学键发生分裂所需要的时间吗?[J];化工进展;1989年04期

10 钟战天;热处理GaAs表面氧吸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晓东;许鹏;尉石;王谨;詹明生;;异核单原子阵列实验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何军;杨保东;成永杰;张天才;王军民;;激光强度噪声对单原子在微型光镊中俘获寿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3 王军民;何军;王婧;邱英;杨保东;赵江艳;梁强兵;杨建峰;成永杰;张天才;彭X墀;;基于原子激光冷却与俘获的单原子实验制备和光学操控[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王爱琴;乔波涛;杨小峰;林坚;魏海生;张磊磊;刘晓艳;张涛;;单原子催化[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C];2016年

5 张岩;丁迅雷;王丹;廖珩璐;王雅雅;陈一鸣;;基于钒氧化物团簇的单原子催化团簇模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6年

6 刘钊;杜明利;王征飞;杨金龙;;拓扑态在单原子催化中的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6年

7 詹明生;;单原子阵列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顺洪;李亚伟;赵天山;王前;;具有稳定铁磁性的氮化铬单原子层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6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4年

9 徐李李;郭奇志;谭维翰;;腔损耗对规则注入单原子微激光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军民;何军;刘贝;刁文婷;王杰英;靳刚;;磁光阱和微型光镊中单原子的近确定性制备与控制[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陶加;单原子催化:架起多相均相桥梁[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仲科;单原子催化首用于精细化学品[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记者 聂翠蓉;首个单原子厚二维磁体问世[N];科技日报;2017年

4 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吴军辉;研获单原子厚度“硼烯”[N];光明日报;2015年

5 记者 房琳琳;单原子厚度硼墨烯“出生”[N];科技日报;2015年

6 张巍巍;以人造单原子制成量子放大器[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聂翠蓉;迄今最小放大镜“看”到单原子活动[N];科技日报;2016年

8 刘霞;美首次研制出稳定的单原子层锗[N];科技日报;2013年

9 陈丹;单原子厚线型碳或是已知最强韧微材料[N];科技日报;2013年

10 志鹏;单原子线型碳或是已知最强韧材料[N];中国建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宛刚;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2 房新佐;卟啉基MOF衍生材料的控制合成与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张晓燕;基于硫化物半导体及TiO_2负载单原子的高效催化剂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李晓港;表面原子尺度修饰二维纳米材料与催化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李刚;高精细度微光学腔及单原子的控制与测量[D];山西大学;2007年

6 王梁炳;单原子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张玉驰;光学腔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单原子探测及控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刘贝;基于微尺度光学偶极阱中单原子操控的852nm单光子源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9 谢逸群;利用探针在金属表面进行单原子操纵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于卫锋;热原子反应的单原子统计模型[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冉;CO在Pd、Ir单原子催化剂上的氧化机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阚东晓;NbC(001)表面负载的9~11族金属单原子及单原子层催化剂的模拟与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杨梅馨;MnN4-CNT和Ti/SnO_2单原子催化剂对于CO氧化机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刘慧;金属原子在gt-C_3N_4表面的吸附、扩散与催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5 李凯丹;CoO/CoSe_2和单原子Au/Ni-Fe LDH异质催化剂的合成及电解水性能[D];天津大学;2017年

6 邹欣伟;以MOFs衍生材料为模板制备单原子Pt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7 龚宛琪;杂原子改性的Au单原子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机理的DFT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8 段培;碳载Pt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催化加氢反应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9 吕鹏;若干单原子催化剂和团簇体系的理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

10 黄志伟;单原子银催化剂的合成、结构和甲醛的氧化性能[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96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6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