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多环芳烃菲降解人工双菌体系的构建及其代谢交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3 04:22
【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种普遍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典型的具有持久性、高毒性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修复是去除环境中PAHs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菲是PAHs中的典型模式化合物。在这项研究中,首先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菲降解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PH1,并以其为研究对象构建得到强化环裂解双加氧酶的铜绿假单胞工程菌P.aeruginosa PH2;同时将包含编码羟基化双加氧酶的四个基因的两个重组载体共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得到强化羟基化双加氧酶的大肠杆菌工程菌E.coli HY1。其中E.coli HY1含有一个末端双加氧酶模块和一个电子传递链模块,而P.aeruginosa PH2含有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模块。将两株工程菌组成人工混菌体系,分别为以100 mg/L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100 mgL~(-1)菲和2%石油的混合物为底物和以100 mg/L菲和2%正十六烷为底物进行降解实验,人工混菌体系在不同底物中对菲的降解率分别为71.05%,79.9%和87.92%;相比之下野生降解菌P.aeruginosa PH1对菲的降解率分别仅为44.7%,43.35%和81.43%,结果表明由工程E.coli HY1和P.aeruginosa PH2组成的人工混菌体系构建成功,且具有较高的菲降解能力。根据检测到的代谢物及结合酶活探究混菌体系对菲的代谢过程,其中菲的初始氧化过程主要通过E.coli HY1释放菲双加氧酶将部分菲转化为9,10-二羟基菲或1,2-二羟基菲,P.aeruginosa PH2起辅助作用;苯环裂解主要由P.aeruginosa PH2负责,E.coli HY1可能通过其它途径进行苯环裂解;随后,环裂解的中间代谢物进入中心路径,代谢物通过进一步的转化进入TCA循环。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混菌体系的构建为PAHs的降解提供了一个更有潜力的方法。
【图文】:

结构图,多环芳烃,结构图,化学法


2图 1-1 16 种优先监控的多环芳烃结构图Figure 1-1 Structure of 16 preferentially monitored PAHs1.1.2 多环芳烃污染物治理方式目前,PAHs 在环境中的释放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环境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如何有效修复 PAHs 污染物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对环境中 PAHs 的传统治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主要通过填埋、焚烧等手段来治理污染物实施起来有较大的局限性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学法主要利用有机溶剂的萃取或淋洗来处理污染物,此方法对于高浓度污染物效率较高,但操作复杂也易引起二次污染。总之,,化学法和物理法大多数只是将 PAHs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或

途径,粪产碱菌,降解途径,邻苯二甲酸


臭假单胞菌 NCIB 9816 (水杨酸途径)、粪产碱菌 AFK2 (邻苯二菲的降解途径[27, 28]oposed metabolic pathways of phenanthrene in Pseudomonas putida te pathway) and Alcaligenes faecalis AFK2 (protocatechuate pathway株种,菲被羟基化后 C 的初始位置不同,后续降解也会ycobacterium vanbaalenii PYR-1 降解菲时存在 3 条路径,羟基化后通过邻苯二甲酸途径降解;二是菲环的 9,10 位顺式-9,10-二氢二醇菲;三是受单加氧酶的攻击形成 9,1见图 1-3[29]。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庆龙;唐景春;万晓彤;;污染土壤中主要石油降解基因AlkB和Nah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分析化学;2014年09期

2 杜瑾;贾晓强;元英进;;人工合成微生物混菌体系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4年02期

3 张丹;李兆格;包新光;李江波;梁海华;段康民;沈立新;;细菌降解萘、菲的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4 章俭,夏春谷;芳香烃双加氧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化学进展;2004年01期

5 张杰,刘永生,冯家勋,柏学亮,张忠泽;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克隆、定位和高效表达[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5期

6 郑天凌,庄铁城,蔡立哲,田蕴,郭楚玲,徐美珠,李少菁;微生物在海洋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云;高效石油烷烃降解菌及原油降解基因工程菌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骆苑蓉;多环芳烃降解菌的降解特性与降解途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夏颖;多环芳烃菲对微生物生态毒理研究、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基因克隆与表达[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如洋;多环芳烃降解菌的遗传改造及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部分修复[D];济南大学;2013年

2 周月明;耐低温高效复合苯系物、硝基苯、苯胺降解菌剂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6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6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7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