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电化学蒸气发生技术用于含砷废水处理与活性炭再生

发布时间:2020-03-23 23:54
【摘要】: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的排放量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排放的水平,且低浓度重金属废水总量庞大。以炭质材料为代表的的吸附技术因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含砷废水处理。但吸附后的吸附剂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新的污染。文中围绕含砷废水的危害、来源以及常用除砷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炭质材料的再生技术进行了阐述,继而开展了含砷废水、活性炭和铁改性活性炭的电化学气态脱附与再生工作,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电化学蒸气发生技术对含砷废水进行处理,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考察。数据表明,液相中的砷可以被电化学还原至其气态氢化物(AsH_3),而电流密度、电极材料、还原时间、废液酸碱度、流速等对其气态转化影响显著。当以石墨为工作电极,硫酸-硫酸钠(pH~0.5)为支持电介质,泵速为1.5 mL min~(-1)在0.2 A cm~(-2)电流密度下反应120 min时,液相中As(Ⅲ)的气态转化率分别为85.91%(0.3 mg L~(-1))、75.53%(0.4 mg L~(-1))、65.87%(0.5 mg L~(-1))、50.08%(0.6mg L~(-1))和38.49%(0.7 mg L~(-1));液相和固相(电极)残留量分别为0~27.83%和15.07~33.68%;显示电化学蒸气发生技术能够高效处理低浓度含砷废水至气相。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市售活性炭吸附含砷废水后的电化学气态脱附再生可行性,并从电解装置、操作参数、活性炭物化性质等角度系统测试了砷的脱附率、气态转化率、活性炭再生吸附性能的变化。研究发现对于粒径为10-20 A~0活性炭,在0.5 mol L~(-1) H_2SO_4介质、0.3 A cm~(-2)电流密度、328 K温度和1.5 mL min~(-1)下反应70 min基本达到脱附平衡,最终液(电介质)和气(AsH_3)两相含量分别为7.27%和88.71%;脱附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S_(BET))、孔径大小与脱附电流有关,其中在电化学加热条件下脱附后的活性炭表面小孔隙结构增加,致使二次砷吸附容量上升;而化学加热情况下小孔隙结构减少,中孔增加,再生性能变差;此外Bohem滴定实验证实,内酯基、酚羟基含量随着电流密度上升而增多,表明酸性官能团不利于砷的吸附。最后,采用浸渍法制备了FeSO_4改性活性炭,并将其用于As(III)的吸附及电化学脱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As(Ⅲ)后的0.5 mol L~(-1)FeSO_4改性活性炭,在3mol L~(-1)H_2SO_4介质于0.3 A cm~(-2)电流密度下反应120 min脱附率可达91.81%,固液气三相含量分别为14.83%、11.66%和72.15%。SEM、EDS等表征显示,沉积于活性炭表面铁颗粒促使对As(Ⅲ)吸附容量增加;和化学脱附相比,电化学气态脱附后表面孔隙结构保持良好,再生循环3次均能获得良好的吸附性能;以上实验证实电化学蒸气发生技术在砷资源回收及炭质吸附剂再生领域有应用前景。
【图文】:

Eh值,绪论,有机砷化合物,砷酸盐


绪论第一章 绪论形式、危害及用途一种类金属元素,广泛分布在水、土壤、岩石等环境存在,如白砷矿(As2O3)、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环境中,As 元素的存在形式则为无机和有机砷化合物砷酸盐(AsO3-)和砷的甲基化合物等。其中无机砷的毒砷中,三价砷(As(Ⅲ))因更容易进入生物体内,其]。不同条件下砷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不同的,水体的 响砷存在形式的关键因素(图 1.1)。

示意图,蛋白质结合,示意图,人体代谢


图 1.1 不同 pH 和 Eh 值下的砷的存在形式[5]物毒性极强,具有致癌,致畸变的特性,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类致癌物[6]。即使在很低浓度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呼吸、接触人体内,,并且高度蓄积[7,8]。当剂量达到 0.07 g 时,即可促使 1.2),造成人体代谢困难甚至死亡[10,11]。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O64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菲菲;;含砷废水处理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年06期

2 吴烈善;邓玮;;含砷废水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邓慧;;粉煤灰在含砷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J];粉煤灰;2011年06期

4 邢月清;;砷及含砷废水的治理方案介绍[J];山西建筑;2010年15期

5 傅贤书;黄琼玉;;转化法处理含砷废水的探索试验[J];化工环保;1987年05期

6 唐萌;张艮林;黄雄英;万静;张紫涵;;一株耐砷菌的鉴定及处理含砷废水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7年05期

7 庄明龙,柴立元,闵小波,于霞;含砷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4年07期

8 郑彩云,陶秀成,邵明望;硫铁渣制备含砷废水净化剂[J];安徽化工;2000年05期

9 马伟,马荣骏,申殿邦;从含砷废水中湿法回收砷的方法述评[J];湿法冶金;1996年03期

10 丁松君,王业光,林宝启;沉淀法净化含砷废水[J];江西冶金;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建梅;周黎明;王宏娟;;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含砷废水处理技术展望[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2 刘珍祥;王惠琴;宋汀;叶小渝;;高浓度含砷废水处理技术探讨[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八期)[C];2002年

3 冯萧;姚淑华;范俊伟;高秀坤;王柏一;;菱镁矿对砷污染废水的治理技术研究[A];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7年

4 黄永炳;涂书新;;含铁锰矿去除水体砷的效果及其影响因子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颜丹;易海波;;含砷废水中介稳离子团簇结构特征与水合壳层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九分会:化学中的量子与经典动力学[C];2016年

6 骆其金;周秀秀;黎京士;;铁盐法处理低浓度含砷废水的研究[A];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9年

7 曹广峰;;硫酸生产废水治理与双水闭路循环系统研究[A];全国第11届磷复(混)肥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资料集[C];2006年

8 池胜华;孙素雯;纪春暖;曲荣君;;具有磁分离和光催化氧化性能的纳米Fe_3O_4-g-C_3N_4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陈湘静;直排含砷废水 部分群众中毒[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记者 李丹;事态得到有效控制[N];四川日报;2006年

3 新华社记者 黄兴华 明星;环保部门“不作为”也是违法[N];大连日报;2006年

4 黄兴华 明星;环保部门“不作为”也是违法[N];人民代表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黎明;电化学蒸气发生技术用于含砷废水处理与活性炭再生[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固华;半绝缘砷化镓抛光片生产中含砷废水的处理方案与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曾娟;处理酸性含砷废水的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恒萍;冶炼含砷污酸与酸性含砷废水处理试验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聂静;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含砷废水和废渣的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薇;生物氧化与吸附相结合处理高浓度含砷废水[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7 孙桂琴;蜈蚣草人工湿地处理含砷废水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杨瑞雪;攀钢钛白粉厂含铬含砷废水处理工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9 向雪松;铁盐—剩余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碱性含砷废水[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陶青英;含砷废水的石灰沉淀法处理及溶液化学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7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7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