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1980—2015年秦岭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发布时间:2020-03-24 20:53
【摘要】: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区域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揭示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80—2015年秦岭地区土地覆被数据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景观格局指数法、主成分分析等相关方法,研究了秦岭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获得以下结论与进展:(1)1980—2015年秦岭地区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耕地,居民用地、水域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相对较少;空间分布上,土地覆被类型与地形地貌因子存在较大的相关性。35年来秦岭地区土地覆被变化主要以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净增长742.68 km~2,而草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净减少了510.68 km~2和435.16km~2,林地面积净增长了201.23 km~2,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少。(2)1980—2015年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土地覆被的综合影响程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35年来,土地覆被转移趋势主要表现为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移、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移,土地覆被转移多集中于西安市市区及其周围区域,主要由于该区域海拔相对较低且城市化发展迅速。(3)35年来,秦岭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景观形状变得复杂,景观聚集度、连通性降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秦岭地区景观格局脆弱度整体相对较低,大部分区域为较低脆弱区和中脆弱区,35年来景观格局脆弱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低脆弱区空间格局变化比较明显,主要由西安市、汉中市为中心向周围区域扩张。(4)35年来秦岭地区景观格局人为干扰程度逐渐增加,严重干扰区面积增加了393km~2,由东向西表现为逐渐减弱的趋势,北坡干扰度大于南坡,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南坡低、北坡高,中间低、周边高”,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人为干扰度越大,斑块密度、景观格局脆弱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越大,最大斑块指数、聚集指数越小;人为干扰程度对景观格局脆弱度影响逐渐减弱,对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大斑块指数的影响逐渐增强,对斑块密度、聚集指数的影响变化不明显。(5)1980—2015年林地和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呈逐渐增加趋势,人为活动干扰以及气候因素的变化共同影响着秦岭地区林地和草地景观格局的变化。35年来秦岭地区林地和草地景观连通性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且景观形状变得更为复杂,草地较林地变化明显;空间分布上,林地和草地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在地形因子作用下呈现一定的地形梯度性,尤其与海拔的相关性最好。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秦岭地区林地和草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因素次之,与此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整亦对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为了有效保护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安全性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需要减缓人为活动对秦岭地区的过度影响,尤其是维护林地和草地的平衡性及完整性。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空间分布,概况,秦岭,陕西省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地理概况秦岭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秦岭指的是横亘在我国大陆中部的一条巨大山脉,由昆仑山脉延伸下来,呈东西走向绵延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数省[77]。狭义的秦岭主要指位于陕西省境内、汉江与渭河之间的山地。本文研究区横亘在关中平原和汉江谷底之间,位于陕西省境内的秦岭腹地(图 2-1),即狭义的秦岭,地理坐标范围105°42′~111°3′E,32°28′~34°40′N,共包括 36 个县(市、区),总面积达 6.37 万 km2,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31%。研究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蜂腰状分布,中段主体为太白山、首阳山、鳌山、草链岭和终南山,其中太白山是研究区的主峰,还是中国大陆中东部最高的山峰,,其最高点海拔达到 3771.2 m。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1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章杰;白红英;袁博;马新萍;;秦岭地区气温变化统计降尺度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3年02期

2 白红英;马新萍;高翔;侯钦磊;;基于DEM的秦岭山地1月气温及0℃等温线变化[J];地理学报;2012年11期

3 林文芳;汪权方;蒋芳;;秦岭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清雨;白红英;孙华;张善红;高翔;;近30年秦岭东西两县区森林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5 王继夏;孙虎;李俊霖;彭鸿;;秦岭中山区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宁陕县长安河流域为例[J];山地学报;2008年05期

6 胥彦玲;刘康;秦耀民;李怀恩;姜凌;;秦岭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2期

7 张爽,刘雪华,靳强,李纪宏,金学林,魏辅文;秦岭中段南坡景观格局与大熊猫栖息地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4年09期

8 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丽红;南昌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2 马新萍;秦岭林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5年

3 崔晓临;秦岭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水热环境响应[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戚朝阳;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年

2 朱龙;基于RS-GIS的瑞昌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8年

3 王胜蓝;巴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阻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4 冯林林;秦岭中高山区植被对气候变化时空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5 姚丹;基于Landsat图像分类的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王志彬;秦岭中段南坡森林景观格局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清雨;近30年秦岭山地林地类型时空变化及其人为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杨英;基于DEM的秦岭山区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98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8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