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太平洋东海岸Elkhorn Slough湿地土壤有机碳厌氧氧化相关功能群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00:54
【摘要】:甲烷作为近年来关注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势高,湿地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源,而微生物作为碳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其矿化作用是湿地生态系统沉积环境甲烷释放过程的主导因素。本论文以太平洋东海岸Elkhorn Slough盐沼湿地的Yampah和Hudson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A)和硫酸盐还原菌功能基因(dsrA)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不同沉积环境两种功能基因丰度随深度的变化,结合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功能基因数量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关系,获得如下结论:1.通过qPCR分析发现,两种功能基因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产甲烷菌的功能基因mcrA,只在水潭区和高沼的一些层位检测到;对于硫酸盐还原菌的功能基因dsrA,只在水潭区和泥滩区检测到。2.垂直分布上,两种功能基因也存在空间异质性。在Yampah地区,mcrA基因拷贝数浓度最大出现在表层和底层;在Hudson地区,mcrA基因拷贝数浓度最大出现在底层。整体而言,mcrA基因拷贝数浓度在深度为11-13cm的层位有最大峰值。与mcrA间断分布不同,dsrA在沉积柱呈连续分布,整体表现为浓度由表层到底层下降的趋势。3.两种功能基因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地区差异。Yampah水潭区mcrA基因浓度与甲烷气体浓度和TOC不相关,Hudson水潭区mcrA基因浓度与甲烷气体浓度不相关,与TOC正相关;Yampah水潭区dsrA基因浓度与SD值,甲烷气体浓度和TOC不相关,与硫酸盐浓度正相关,Hudson水潭区dsrA基因浓度与SD值,硫酸盐浓度和甲烷气体浓度不相关,与TOC正相关。综上所述,土壤中产甲烷作用和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发生,而湿地甲烷产生的高度空间异质性受到多种理化因子影响,深入研究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等功能菌群在湿地沉积环境的分布对于揭示湿地甲烷产生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微生物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文】:

过程图,厌氧分解,过程,途径


3图 1.1 厌氧分解导致甲烷产生的过程(Conrad,1999;Whalen,2005)不同湿地环境条件下,甲烷产生的途径取决于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数量、基质的类型与含量、电子受体类型与浓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等r et al.(2000)研究发现,泥炭沼泽中 70%的甲烷由乙酸发酵产生烷由 H2/CO2途径生成。Avery etal.(2003)通过对泥炭湿地和河口的研究对比,发现河口潮汐淡水沼泽甲烷年排放量中大部分(72%酵途径,只有少部分(28%)的排放量来自 H2/CO2途径。Senior etal(.结果表明,H2/CO2途径是英国东海岸盐沼湿地中甲烷生成的主要途酸发酵途径。此外,Oremland(1982)和 Summons et al.(1998)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峰;;硫酸盐还原菌对油田套管腐蚀的影响及控制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9年21期

2 陈鸣渊;;嗜热硫酸盐还原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及其硫代谢[J];广东化工;2016年03期

3 齐海鹰;;硫酸盐还原菌对原油采输的影响[J];石油知识;1995年02期

4 彭宇光;诸林;张金钟;秦锋;;耐氧硫酸盐还原菌的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11年04期

5 荣丽杉;谢水波;凌辉;王水云;;灰色关联分析在硫酸盐还原菌还原U(Ⅵ)试验设计中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匡飞;;嗜热硫酸盐还原菌在生长过程中对碳钢腐蚀速度的影响[J];科技风;2011年16期

7 张金钟;匡飞;周雄;彭宇光;文韵豪;;嗜热硫酸盐还原菌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10期

8 李新荣,沈德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综述][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S1期

9 贾翠英,于亚兰;油田注入水中硫酸盐还原菌计数的最佳生长期[J];微生物学通报;1995年03期

10 赵海,李安明,万波,刘克鑫;一株中度嗜盐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鹏;张盾;;基于氧化锌/硫化锌阵列转化检测硫酸盐还原菌[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2012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2 刘常宏;;海岸潮间带盐沼湿地硫酸盐还原菌及氧化菌的特性及分布[A];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杨帆;袁林;曹全芳;王彪;吴伟林;孟章进;秦双;刘宏芳;;含油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耐药性[A];第十七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相波;王佳;李文军;严莉;;硫酸盐还原菌生长曲线与低碳钢腐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全雨;窦雯雯;陈守刚;;硫酸盐还原菌所致锌的腐蚀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C];2019年

6 韩晓梅;窦雯雯;陈守刚;蒲亚男;;硫酸盐还原菌所致铝的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C];2019年

7 何世梅;田剑临;余伟明;易绍金;;测试瓶法快速检测循环水中硫酸盐还原菌[A];’2004全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4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苏宇;陈天虎;吕剑;王进;金杰;彭书传;;稻草为碳源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强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京;方迪;周立祥;;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低pH的酸性硫酸盐废水的效果[A];2014年第12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谢水波;刘岳林;凌辉;王文涛;李仕友;刘金香;刘迎九;;Cu~(2+)对硫酸盐还原菌去除U(Ⅵ)的影响与机理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继东 孟章进;油井腐蚀遇到“克星”[N];中国石化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姜澎;“好基因+坏食物”成肥胖元凶[N];文汇报;2009年

3 刘杰;能源行业用先进钢的微生物腐蚀机理[N];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

4 潘石;美绘出腐蚀油气管细菌基因组图谱[N];中国石化报;2004年

5 刘艳芳;肥胖起因有了新的科学解释[N];中国食品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娟;基于糖副产品培养的硫酸盐还原菌对铅污染环境的治理机制[D];广西大学;2019年

2 赵晓栋;硫酸盐还原菌对海洋用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及其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3 陈悟;硫酸盐还原菌多相分类系统与综合防治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匡飞;硫酸盐还原菌对海洋腐蚀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卢玉琢;铁锰氧化菌及硫酸盐还原菌在典型水环境中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戚鹏;硫酸盐还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7 冯紫艳;硫酸盐还原菌和蓝藻对太湖底泥形成湖泛的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8 万逸;硫酸盐还原菌的电化学快速检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9 鲍祺;硫酸盐还原菌腐蚀机理及复合杀菌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10 王宝;还原屏障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太平洋东海岸Elkhorn Slough湿地土壤有机碳厌氧氧化相关功能群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杨锐;硫酸盐还原菌沉降水体中重金属的研究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6年

3 高扬;硫酸盐还原菌制约纳米磁性铁氧化物分解和转化的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4 赵文学;硫酸盐还原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5 何露露;模拟恒定和波动盐度对河口湿地CH_4通量、产甲烷菌及硫酸盐还原菌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6 孙征;重力流污水管网硫化物产生特征及沉积相中微生物分析[D];长安大学;2019年

7 苑美玉;渤海湾高温油藏采出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筛选鉴定及抑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8 石雄鹰;莲房及其固载硫酸盐还原菌WH16-1对铬和镉的解毒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9 姚琪;以硫酸盐还原菌为核心的酸性矿山废水处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10 杨宇博;红75区块集输系统中硫化氢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99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9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