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海洋典型区域有机磷酸酯的环境分布与生物富集

发布时间:2020-03-25 19:45
【摘要】: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是目前全球应用非常广泛的阻燃剂之一,主要用于纺织、电子、塑料等产业。由于OPEs是以填充的方式加入到材料中的,当材料损坏会很快泄露到环境中,在环境多介质中普遍检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环境变化极易受到全球气候演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人类活动产生的OPEs在海洋环境中的赋存等环境行为,有助于理解OPEs的全球污染分布及潜在生态影响,并为OPEs的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近岸养殖区和极地两类典型的海洋环境,对OPEs的赋存特征及生物富集规律等,进行以下研究。(1)建立了适用于极地以及大洋海水中10种痕量OPEs的C_(18)固相萃取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利用正交试验,确定前处理的最优条件,使方法适用于大体积水体中痕量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08~0.55 ng/L。同时优化了沉积物和生物体中OPEs的前处理方法,通过超声快速萃取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OPEs。(2)调查并研究了近岸海域典型养殖区环境中OPEs的空间分布、介质分配以及生物富集规律。于2017年在河北近岸养殖区采集海水、沉积物以及扇贝样品,分析其OPEs含量,发现河北养殖区采集的水体、沉积物以及扇贝样品中均有OPEs检出。河北养殖区的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的Log K_(OC)为1.40~3.08,养殖区海域中水相与沉积物的分配系数受TOC含量的影响较大,OPEs向沉积物中迁移。河北养殖区海域的这一研究结果,可能受局部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根据生物富集因子,得出扇贝对海水中OPEs有明显的生物富集,且生物富集能力与K_(OW)之间有较高相关性,而对沉积物中OPEs无明显的富集性,这与扇贝的滤食特性和养殖区的筏式养殖方式有关。(3)研究了极地和大洋典型区域OPEs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并解析其成因。于北极黄河站和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海水样品。为方便OPEs的检出,将定容后的样品进行浓缩,通过浓缩提高OPEs的检出浓度。北极新奥尔松地区所在区域的表层海水和冰川融水中∑OPEs的浓度范围为0.09~6.64 ng/L。第七次北极考察沿航线采集的海水样品中,整体的OPEs浓度范围为0.66~61.64 ng/L,从日本海向白令海峡方向,OPEs含量逐渐降低,而在北冰洋中心区含量相对较高,这与此处洋流活动及北极冰川消融有关。
【图文】:

磷系阻燃剂,应用情况


的应用与来源一种广泛添加在聚合物中的化合物,主要用于预防系阻燃剂是当前世界上主要的阻燃材料之一,phateesters,OPEs)应用广泛。OPEs 不仅常作为阻燃筑材料、电子器件和化学材料中做增塑剂、防沫剂、用[1]。溴代阻燃剂的禁用,使世界范围内 OPEs 生产使用情况见图 1-1,2006 年西欧的用量大约 9.1 万.1%。而中国于 2007 年生产了至少 7 万吨,其中约,全球消耗至少 50 万吨磷系阻燃剂,2015 年的消用量甚至逐渐超过溴代阻燃剂的用量[2]。然而由于或混合在材料中,所以当这些材料达到使用寿命时出,OPEs 已经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随着分源与归趋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西欧

分子结构图,有机磷酸酯,分子结构


水处理过程中,含卤的 OP污水成为了地表水环境中浓度暴露与其化学结构有一性质见表 1-1。根据侧链上代以及芳基取代等几类。M浓度,,得出氯代烷基类的 O造成持久性污染,而烷基类机磷系阻燃剂是环境中 OP除了影响环境暴露外,也会弱,但其中,磷酸三甲酯其在分析方法的选择上与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小中;许宜平;王子健;;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5年02期

2 高立红;厉文辉;史亚利;刘杰民;蔡亚岐;;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分析方法及其污染现状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4年10期

3 阮伟;谭晓欣;罗孝俊;麦碧娴;;东江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磷系阻燃剂[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9期

4 马新东;姚子伟;王震;贺广凯;葛林科;方晓丹;那广水;;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多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J];极地研究;2014年03期

5 曹银铃;周虹;余朝琦;何弦;刘斌;李崇瑛;;C_(18)膜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螺沟冰雪中多环芳烃[J];辽宁化工;2014年04期

6 王晓伟;刘景富;阴永光;;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污染现状与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10年10期

7 王子健,黄圣彪,马梅,王毅;水体中溶解有机物对多氯联苯在淮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和生物富集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600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00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5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