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自贡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11:53
【摘要】: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自贡市为例,用生态足迹模型估算自贡市近11年来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用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模型进行耕地生态供需平衡的区域差异分析。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多指标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评价自贡市近11年来的可持续发展,并分析自贡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其主要研究结果有:(1)近11年来自贡市人均生态足迹的年平均值为0.9159hm2/人,呈波动下降趋势。该市近11年来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的占比为:化石能源用地(63.02%)耕地(25.8%)草地(10.36%)建设用地(0.39%)林地(0.22%)水域(0.19%)。近11年来自贡市年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71hm2/人,呈下降趋势。其中,林地和水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增长,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均为下降。其年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构成为:耕地(72%)草地(25.89%)林地(1.7%)水域(0.26%)建设用地(0.15%)。近11年来自贡市年平均人均生态赤字为0.6447hm2/人,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各生物生产性土地年平均人均生态赤字的比例为:化石能源用地(95.17%)草地(2.43%)耕地(2.25%)建设用地(0.52%)水域(0.16%)林地(-0.53%)。(2)近11年来自贡市耕地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六县区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的差异在呈减小趋势。该市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县区之间生态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差异增大。近11年来全市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指数EI从1.12下降到1.09,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有所好转,呈临界超载状态。分县区来看,自贡市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指数(EI)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四区与两县的差异来看,四区近11年来EI的状态无明显变化,其耕地生态供需平衡评价等级也无变化。两县的EI状态降幅较大,荣县和富顺县的EI值降幅分别为11.08%、20.99%,其耕地生态供需平衡评价分别从平衡有余变为盈余、超载变为平衡有余。(3)在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多指标评价方面,近11年来自贡市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递减(从2006年的0.8629hm2/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0.2063hm2/万元),表明自贡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对资源的集约利用。该市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略有下降(在0.77~0.898之间波动,均值为0.837),说明自贡市的生态足迹构成基本稳定。自贡市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自贡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自贡市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在前期(2006-2011年)均呈下降趋势,近三年自贡市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有所好转。近11年来,该市年均生态足迹指数为-2.385,区域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较为突出,但近几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近11年来自贡市年平均生态协调度为1.243,表明自贡市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处于生态不平衡状态。(4)自贡市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着能源消费量过大,耕地生态承载力较小,区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
【图文】:

线路图,线路图,技术,自贡市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 技术路线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为:首先,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本文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搜集和查阅自贡市统计年鉴,整理出自贡市 2006-2016 年间,各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费相关项目的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其次,,在生态足迹估算模型的基础上计算自贡市近 11 年的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的结果,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然后引入耕地生态供需平衡模型对 2006-2016 年自贡市区域内耕地生态供需平衡空间分异进行分析;接着,在生态足迹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多指标评价模型,对自贡市近11 年来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分析;最后根据前述对自贡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自贡市耕地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异进行总结,结合可持续发展评价,提出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本文的技术路线见图 1.1。

行政区划图,自贡市,行政区划图


总人口 323.94 万人[58]。自贡市所处位置与行政区划如图3.1 所示。图 3.1 自贡市行政区划图3.1 研究区概况3.1.1 自然地理概况(1)以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自贡市地形地势整体表现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西北部多在 500~800 米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22;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春元;汤明;;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九江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3期

2 王琦;易桂花;张廷斌;别小娟;刘栋;何冬;徐嘉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耕地资源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01期

3 刘春艳;刘吉平;李秀霞;;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梨树县生态承载力分析[J];林业经济;2016年08期

4 管华;杨向阳;徐汇;;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5 余凯莉;吴鑫鑫;;修正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20期

6 陈广智;;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北碚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地理;2017年04期

7 李博;;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甘南州生态承载力研究[J];商;2013年10期

8 王丽;谢世友;;两种生态足迹模型在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与比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9 孙东妮;李巧云;关欣;;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评价[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年08期

10 董宏林;金波;杜慧颖;;基于全球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伟平;班茂盛;;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培刚;刘宏燕;朱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3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白雪;许熙巍;;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模型的天津市可持续性发展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C];2015年

5 陈天才;廖和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渝北区耕地利用模式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7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邵晖;胡宝清;;基于生态足迹的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9 曹彬蓉;宋敏;;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测算与跨区域均衡研究[A];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10 刘苏;吴迪;叶慧海;魏显威;石冰;赵琴;;常德地区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中;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阳市耕地保护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2 陈成忠;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柳乾坤;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承载力指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7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刘睿R

本文编号:2605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05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a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