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与EML建模实现

发布时间:2020-03-29 12:13
【摘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龙门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地震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给震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对龙门山地区地震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有利于掌握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现状及灾区灾后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状况,对区域生态系统决策管理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有助于推进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ERDAS IMAGINE 2010建模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功能3个方面对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恢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龙门山地区各生态系统类型土壤保持功能价值总额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增加了39.04%,2010-2015年龙门山地区各生态系统类型土壤保持功能价值总额呈较少的趋势,减少了23.71%。总体而言,龙门山地区各年份各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的价值量呈现出森林生态系统最大、草地生态系统次之、农田生态系统第三,其他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价值量最少的特点;(2)2000-2010年龙门山地区各生态系统类型水源涵养总量及对应价值量持续减少,减少了8.64%,2010-2015年龙门山地区各生态系统类型水源涵养总量及对应价值量快速增加,增加了7.1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各生态系统类型的水源涵养总量及对应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3)2000年-2005年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固碳价值、产氧价值均减少了4.81%,2005年-2015年固碳价值、产氧价值均增加了41.99%。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龙门山地区各生态系统类型固碳量及价值量、产氧量及价值量的大小均表现出一致的趋势: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4)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1393.98亿元、1436.15亿元、1754.77亿元、1726.51亿元;各时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均呈现出共同的特点: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综上,2000年-2010年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2010年增加了近22.19%、2010年-2015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稍有下降(下降了1.61%)但仍远高于震前水平,表明该灾后该区域生态恢复工作已取得显著生态效益。
【图文】:

位置,阶梯,四川盆地,区位


图 2-1 研究区位置Fig. 2-1 The location of study areas2 地质、地貌条件山地区位于我国地貌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和第二阶梯四川盆地的过渡

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与EML建模实现


龙门山地区地貌分布图
【学位授予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琴;缪寅佳;高鸿;;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多样性评价与开发战略[J];资源与产业;2010年01期

2 刘盼;李平恩;;龙门山地区历史强震相互关系的数值模拟实验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5年09期

3 李晓琴;;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2期

4 时志强;李云;罗啸泉;马利梅;;龙门山地区印支期正断层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杨季楷;龙门山地区地质发展史[J];四川地质学报;1991年03期

6 任梦依;;龙门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广义帕累托模型构建[J];地震研究;2018年02期

7 任梦依;;龙门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构建[J];地震;2018年02期

8 温永林;费德才;毕广旭;;研究龙门山地区泥盆纪风暴沉积及其意义[J];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02期

9 颜照坤;李勇;黄润秋;林伟;李奋生;DENSMORE Alexander L;HILTON Robert G;;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地区平通河河流系统沉积物输移的影响[J];自然杂志;2011年06期

10 刘盼;马世虎;李平恩;韩晓飞;;龙门山地区历史强震数值模拟[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裴顺平;刘杰;马宏生;高星;苏金蓉;;Q值动态变化研究——以川滇和龙门山地区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鑫;查显杰;;汶川和雅安地震引起的应力场重新分配以及龙门山地区的危险性评估[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刘锋;付碧宏;杨顺虎;;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汶川大地震滑坡物质河流卸载时间的定量估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4 佘雅文;付广裕;;龙门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与重力均衡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55: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7:地震大地测量学[C];2016年

5 郭晓玉;高锐;Randy Keller;徐啸;;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及对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过程的构造指示意义[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C];2015年

6 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严兴;邓远立;;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李志伟;胥颐;黄润秋;郝天珧;徐亚;刘劲松;刘建华;;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月;松潘—阿坝及东缘龙门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动力学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梅海;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张贵钢;青藏东缘地壳形变特征及龙门山地区深部动力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利利;龙门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与EML建模实现[D];绵阳师范学院;2018年

2 樊丽;龙门山地区自然山水旅游小镇景观规划思路及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飞;松潘—甘孜及龙门山地区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粟竹玲;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曦;龙门山地区地震前后地应力特征及突变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乔宝成;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芝聪;基于DEM的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构造地貌与水系演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年

8 刘盼;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及龙门山地区强震活动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张鑫;2008年Mw7.9汶川地震引起的应力场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05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05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4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