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部地区多尺度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20:37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当下中国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中部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在生产力布局格局中承担着重要的“承启”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缺少政策的“关怀”,导致中部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偏低。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视和一系列促进中部地区发展政策的出台,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然而过快的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城市空气污染加重,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导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脱节。因此,本研究从时空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与相互关系,基于二者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有针对性的对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施以调控政策,从而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二者的协同发展,进而有助于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在对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中部地区分为整体、省域、分区和市域四个尺度,运用熵权-TOPSIS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对它们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探究了四种尺度下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各自的发展水平及其二者的耦合协调状态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整体上来看,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历经了“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平稳上升”三个阶段,得分由0.225提高到0.781,提升幅度较大;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先波动下降再缓慢升高的趋势,得分由0.402升高到0.631;二者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得分由0.501提高到0.832。2011年之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强于促进作用,但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响应水平提升明显,致使促进作用强于胁迫作用。第二,从省域尺度来看,各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波动上升状态,平均得分由0.522提升到了0.713。江西省依托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水平最高;湖北省、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表现突出,而生态环境水平劣势明显,致使二者耦合协调度水平位居二、三名;湖南省生态环境良好,新型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二者协调度排名由第六名升至第四;山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较差,前者为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缓慢,后者为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第三,从分区尺度来看,鄂西北、豫南、皖中和赣中等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提升较快;鄂东、皖北、湘北、豫东等地区协调度提升稳步;晋中、晋北、晋西南、鄂中、豫北等地区协调度提升缓慢。以湘南、赣南和赣中地区为核心的良好协调区正向北部扩延,以湘西、湘北和豫南的失调区呈零星分布,变化较稳定。热点区由鄂西南、鄂东南地区逐步向鄂东、皖南地区转移,显著程度逐步加强;冷点区以豫东和湘西地区为核心,分布集中,显著程度逐步减弱。第四,从市域尺度来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协调度快速提升的有太原、武汉、合肥、长沙、郑州、洛阳等56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67.4%;协调度缓慢提升的有朔州、忻州、池州、抚州和周口等城市;协调度下降的有张家界、益阳、怀化、湘西、信阳等城市。良好协调区以武汉、郑州、长沙、南昌等国家或者区域中心城市为主,分布较为分散;失调区以江西南部和豫北地区、皖北地区的城市为主向周边扩散,圈层结构明显。全局自相关显著且程度逐步加强。热点区以芜湖、宣城和萍乡等城市为核心,显著程度逐步减弱;冷点区以湘西和豫南、皖北地区城市为主,显著程度逐步加强。第五,根据研究结果,在省域层面建议山西省要以产业转型为突破口,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要坚持走“五化”协调发展道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安徽省要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注重开发旅游资源,走生态经济之路;湖北省需构建完善的城市体系,将“绿色发展”融到经济社会各方面;江西省要巩固生态优势,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湖南省要把提升城镇化质量、做强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在分区层面,建议良好协调区要避免城镇化建设“投入过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中度协调区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掘地区资源优势;轻度失调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重度失调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做好长远规划。在市域层面,限制城镇化超前城市过度发展,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城镇化滞后城市健康发展,改善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按照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图文】:

示意图,研究尺度,范围,示意图


图 1-1 研究尺度与范围示意图表 1-1 分区尺度研究范围地区 包含城市 地区 包含城市豫北 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济源市、鹤壁市 晋北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豫中 郑州市、许昌市、漯河市、平顶山市 晋中 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豫南 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 晋西南 临汾市、运城市、吕梁市豫东 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 晋东南 长治市、晋城市豫西 洛阳市、三门峡市 湘北 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鄂西北 十堰市、襄阳市、随州市、荆门市 湘南 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鄂西南 恩施市、宜昌市、荆州市、 湘东 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娄底市、鄂中 武汉市、孝感市、鄂州市 湘西 湘西市、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鄂东 黄冈市、黄石市、咸宁市 赣北 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新余市皖南 黄山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宣城市、池州市 赣南 萍乡市、吉安市、赣州市皖中 合肥市、六安市、滁州市、安庆市 赣中 抚州市、鹰潭市、上尧市、景德镇市皖北 宿州市、蚌埠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1.3.2 数据来源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99.27;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占仓;蔡建霞;陈环宇;;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进展与改革方向[J];中国城市研究;2015年00期

2 袁丹;欧向军;唐兆琪;徐蕖;;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年11期

3 王学军;侯睿;王玲;;基于TOPSIS法的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评价体系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5年11期

4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刘世薇;;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12期

5 侯培;李超;杨庆媛;;重庆市近12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5期

6 王钊;杨山;;多中心城市区域城市蔓延冷热点格局及演化——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7 张荣天;焦华富;;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8 刘超;林晓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7期

9 马艳梅;吴玉鸣;吴柏钧;;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值法和象限图法[J];经济地理;2015年06期

10 王毅;丁正山;余茂军;尚正永;宋晓雨;常夏洁;;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志伟;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D];河南大学;2014年

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瀚;东北地区城市群区域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类型与空间分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06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06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