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08:52
【摘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积极担负低碳减排重任,并明确承若于2030年前后实现CO_2排放达到峰值。安徽省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农产品质优量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然而,大规模的农事活动,需消耗大量诸如化肥、农膜及柴油等农用物资。由此引发大量碳排放,不利于我国早日实现低碳减排。在此背景下,探讨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变及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局部碳排放,促进全国早日实现低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测算出了该省77个县(市辖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不同区域尺度的农业碳排放量变化特征;紧接着通过空间探索性方法,揭示了安徽省77个县(市辖区)的农业碳排放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分解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低碳减排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省域尺度上,农业碳排放总量表现为持续增长-波动增长-持续下降的特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市域尺度上,除合肥市和六安市之外,其余14个地级市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均以上升趋势为主;16个地级市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特征,但其降幅小于GDP值的增幅,故各地级市的农业均未实现绝对低碳化发展。县域尺度上,大部分县(市辖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之势,仅有小部分县域出现负增长;所有县(市辖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呈下滑之势,但下滑幅度较小。(2)研究时段内,安徽省各县(市辖区)的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即高-高集聚(HH)或低-低(LL)集聚特征明显,且伴随时间的推移,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同质性不断增强,而异质性不断缩小。至今,农业碳排放的热点区域呈“Y”形态布局于安徽省北部地区;次热点区域沿“Y”外缘分布;冷点区域以黄山市辖区为核心,集聚于安徽省南部县域,并向中部县域延伸。(3)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的正向驱动因素,十八年来,累积实现了976.68万吨碳增量。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作用最强,为关键性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结构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的抑制因素,二者累积实现了846.64万吨碳减量。与驱动因素相比,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结构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4)依据前文分析,总结归纳当前安徽省农业碳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从科学规划农业低碳减排方案、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控制化学肥料、合理灌溉、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增加湖泊森林碳汇等方面提出农业低碳减排建议。
【图文】:

安徽省,总面积,比重,县域


图 3.1 研究区域Figure 3.1 Study areas:中国 ArcGIS 数据库业用地概况,安徽省总面积达 140139.85 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总面积分别为 58700.27 平方公里、346.02 平方公里、4.62 平方公里和 289.16 平方公里(见图 3.资源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最大,,约为 41.89%;其次是林;牧草地占比最小,仅为 0.003%。说明当前安徽省以种植农比重相对较小。省的县域尺度而言,至 2017 年末,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六

安徽省,从业人口,农林牧渔业


图 3.2 2017 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状况Figure 3.2 The land utilization condition in Anhui province in 2017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2018》。3 农业发展概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促使安徽重要的粮、油、棉产区。据官方统计,2017 年,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约为 31.1%,仅次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 40.1%。由此生产在安徽省占据着重要地位。由表 3.1 可知,安徽省农作物产量呈势,由2000年的2908.61万吨增至2017年的4040.88万吨,平均每年以度上涨。2017 年,安徽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4727.55 亿元,是 288 倍,年均增长率为 7.8%。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不难发现安徽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位列全国前十名,产值较全国平均值高出 1071.08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1;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苑维;;关于电力行业碳排放成本的核算研究[J];科技风;2018年36期

2 陈炜;殷田园;李红兵;;1997-2015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02期

3 高如梦;李晓涛;杜江;;湖北省农业碳排放估计及现状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07期

4 吴国骏;吴银光;;浅谈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J];武汉勘察设计;2018年06期

5 ;航运业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靠谱吗?[J];珠江水运;2019年01期

6 赵世鸿;;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思考[J];财会通讯;2019年01期

7 杨光;;收集、披露、共享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8 陈迪;;碳排放权会计处理问题探析[J];江苏商论;2019年05期

9 赵新颖;;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确认研究[J];当代经济;2019年05期

10 林秀群;张杨杨;唐向阳;;基于碳排放量分组的全要素和单要素碳排放效率——以云南工业行业为例[J];生态经济;201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林;李金雷;;基于个体为本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核算模型构建[A];科技进步与体制改革暨《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30周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刘占成;王安建;于汶加;李铭;;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A];《地球学报》“矿产资源需求理论、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专辑[C];2010年

3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泓波;李家启;谢宏佐;;试论应对气候壁垒的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彩平;肖序;;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610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10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1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