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正渗透膜技术处理高浓盐水实验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23:45
【摘要】:高浓盐水零排放是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高浓盐水的零排放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如今国内外关注度极高且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正渗透膜技术作为膜处理中的新型绿色技术,以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具有低能耗、抗冲击负荷、操作维护简单等特点,可望应用于高浓盐水浓缩阶段,满足煤化工、石油等领域废水减量化、资源化和零排放的要求。本课题采用课题组自制浸没式正渗透膜组件处理高浓盐水,通过改变汲取液侧的温度、浓度、流量及原料液侧增加曝气来改变正渗透膜两侧运行过程中的流体力学条件,以期望减缓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现象。在两种膜朝向下(FO模式与PRO模式),改变汲取液浓度、温度、汲取液流量的单因素实验中,以膜通量和返混量作为膜分离性能的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RO模式的膜通量明显高于FO模式,内浓差极化现象是影响膜通量的主要因素,升高汲取液侧溶液的温度,可增大汲取液中溶质的扩散系数,从而有效减弱内浓差极化现象。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正渗透膜通量的三个因素(汲取液浓度、温度、流量)进行分析预测优化,得到最佳运行条件,汲取液浓度为1.47mol/L氯化钠,温度为28℃,汲取液流量为0.95L/min,此时膜通量为9.90L/m~2·h,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1%。为了改善正渗透过程中膜污染对膜通量的影响,本实验采取对膜面进行曝气的方式来提升膜性能。以膜通量和污染物截留率作为评价膜分离性能的评价指标,FO与PRO两种模式下K~+、Ca~(2+)、SO_4~(2-)、氨氮的截留率均可以达到99%以上,Mg~(2+)的截留率在70%以上,在膜面进行适度曝气会有效减弱膜污染,提高膜通量。物理清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膜通量,且正渗透膜耐污染性很强。
【图文】:

渗透方式,传递原理,溶剂


.3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3.1 正渗透膜技术分离原理正渗透也称渗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种渗透现象。在膜分离过程中,膜两侧压不同,水分子以膜两侧的有效渗透压差为驱动力,主动透过正渗透膜从渗透压一侧自发的渗透到渗透压高的一侧,使渗透压高的一侧液位提高,直到膜两侧有透压差与液位压差相等时(ΔP=Δπ),渗透过程停止。图 1-1a 为压力延迟渗透(Presetarded Osmosis,PRO)过程,图 1-1b 为正渗透(Forward Osmosis,FO)过程,图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纳滤[23](NF) 压力差 二价盐和糖 不对称膜、复合膜 溶解扩散反渗透[24](RO) 压力差 悬浮物、大分子和离子 不对称膜、复合膜 溶解扩散电渗析[25](ED) 电化学势 酸、碱、盐等 阴阳离子交换膜离子在电场中的传递膜蒸馏[26](MD) 温度差 非挥发的小分子和溶剂 微孔膜 通过膜的扩散

示意图,浓差极化,原理,示意图


(a) 对称膜 (b) PRO 模式下非对称膜 (c)FO 模式下非对称膜图 1-2 外浓差极化和内浓差极化原理示意图Figure 1-2 External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polarization schematidiagram差极化是指在膜分离过程中,当浓度差驱动力作用于原料液时,溶剂渗透通质被截留,,被截留的溶质会在膜表面积累,导致膜表面原料液浓度会高于主如图 1-3 所示)。这种浓度累积会导致溶质向原料液主体的反向扩散流动,段时间后会达到稳定状态。此时溶质以对流方式流向膜表面的通量等于溶质量加上从膜表面反向扩散回主体的通量,这称为浓缩性的外浓差极化现象,象提高了进料液侧膜面溶液的主体浓度,从而降低了膜两侧的有效渗透压差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3;TQ02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华;陈玉兰;;晶体熔化、凝固实验的改进尝试[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7年04期

2 吴君畅;;水中悬蛋[J];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配合人教社教材);2017年05期

3 周丽芳;;反渗透浓盐水处理方案选择[J];能源与节能;2013年12期

4 李翠卿;;生姜食盐治疗水火灼伤[J];石河子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5 王翠平;;学探究 讲方法[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1年Z2期

6 邢立谦;;当今“发电—海水淡化—制盐及盐化工”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展望[J];中国盐业;2012年06期

7 鲁长炜;;反渗透浓盐水再处理方案的探索与研究[J];冶金管理;2019年05期

8 马云龙;;浓盐水减量化装置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8年15期

9 张智瑞;;胺基高交联树脂对工业浓盐水中有机物吸附能力研究[J];广东化工;2018年13期

10 林文生;牛耀岚;;电厂浓盐水处理及回用技术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1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兴森;沈胜强;王娇;姜昌X;张吉礼;;海水淡化排出热浓盐水在海域中的输移扩散规律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2 牟兴森;沈胜强;王娇;姜昌X;;海水淡化排出热浓盐水在海域中的输移扩散规律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3 史玉;赵士学;;解吸废水和反渗透浓盐水在循环水中的综合利用[A];2016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6届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马学虎;;浓盐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及零排放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5 周莹;逯博特;沈宏观;;浓盐水除硬技术[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6 吴宏雨;李海云;孙艳丽;;反渗透工艺1/2浓盐水回配的实际应用[A];2014年(第八届)焦化节能环保及干熄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郝红霞;;反渗透浓盐水浓缩—结晶工艺[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赵利鑫;;机械雾化蒸发器在蒸发塘的应用[A];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2017年8月第4期(总第34期)[C];2017年

9 韩斌;王欣;项铁丽;;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与环境协调性发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10 王倩;孙明明;于海琴;;反渗透海水淡化浓盐水资源化结晶析盐规律研究[A];《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晓岩;煤化工:瞄准浓盐水资源化利用[N];中国化工报;2015年

2 娜姿;金山环保突破“浓盐水”处理技术[N];宜兴日报;2009年

3 ;浓盐水的多种处理方式[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记者 马爱平;我引入正渗透浓盐水处理技术[N];科技日报;2013年

5 周传勇 王爱华;济钢新水消耗持续下降[N];中国冶金报;2007年

6 记者 梁嘉琳;浓盐水直排入海需防酿“死海”[N];经济参考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任明杰;国中水务取得浓盐水 处理项目特许经营权[N];中国证券报;2014年

8 记者 解小如;山东严禁“浓盐水”直排入海[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季晓红;教学也可“倒过来试试”[N];学知报;2010年

10 吴艳敏 刘宁;河北钢铁唐钢南区上半年节水33万立方米[N];中国冶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磊;介观喷雾蒸发分离高浓度盐水处理系统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蔺智泉;海水淡化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皓;正渗透膜技术处理高浓盐水实验特性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年

2 赵鹏达;海水淡化热浓盐水排放对流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赵晨光;海水蒸发蒸汽发电性能评价[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4 姜昌X;热浓盐水在海域中的输移扩散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郑诗怡;煤制气浓盐水蒸发结晶制工业盐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张影;电渗析浓缩浓盐水实验研究与多段浓缩流程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甄晓华;工业浓盐水高回收率脱盐工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8 刘晓鹏;煤化工浓盐水蒸发结晶分离工业盐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马明敏;煤化工浓盐水中有机物去除效能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周鹏飞;地表水脱盐副产浓盐水的资源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2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12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e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