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雾霾污染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当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雾霾污染治理起到主导作用,但是这种治理方式偏重治标,更多着眼于事后的惩处和补救,虽具一定震慑作用,却难以从根本上遏制雾霾污染形势的日趋恶化。因此,本文借助多中心治理理论,跳出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社会民众及其组织从属的治理模式,构建以包含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及其组织等多个平行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多中心雾霾污染治理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证实多中心治理理论在雾霾污染治理当中的作用,并以此构建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路径。文章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随后阐述了我国雾霾污染以及治理现状,并分别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民众层面归纳总结得出影响雾霾污染治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并作出假设,结合中国30个省市层面的2003-2016年420个面板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以实证结果为基础,构建多中心治理体系,最后提出多中心治理主体之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民众和政府与社会民众及其组织之间的合作路径。第一章作为论文的绪言,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总体概括当前我国雾霾污染情况及其治理困境,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随后梳理相关的理论文献,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区域雾霾污染现状、治理困境与影响因素,我们分别从我国雾霾治理困境和我国多中心的区域雾霾治理困境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关于我国雾霾治理困境,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分别是政府对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和属地主义行政区划导致治理权责不明;关于我国多中心的区域雾霾治理困境,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分别是治理主体间的价值诉求冲突、权责失衡的单一的政府主导治理模式和社会民众及其组织参与治理的激励不足。最后总结提出区域雾霾污染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并为下一步实证研究做出理论假设。第三章主要是区域雾霾治理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探析,我们采用了30省(市)2003-2016年共420个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以二级以上质量天气数量衡量雾霾污染治理效果,并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政府的正式环境规制、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民众受教育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另外,以汽车使用量和煤炭消费量作为控制变量。最后,我们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做了四次回归,分别采用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对模型进行处理,并结合F检验、LM检验、豪斯曼检验方法在三种效应之间进行选择,得出实证研究结论,总结得出政府层面的正式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治理的效果;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对雾霾污染治理效果;社会民众层面的受教育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对雾霾污染治理效果;政府、企业与社会民众的互动对雾霾污染治理效果。第四章则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中心治理体系,并构建其合作路径,最后分别阐述了政府与企业合作路径、企业与社会民众及其组织合作路径和政府与社会民众及其组织合作路径。第五章则在多中心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政策建议。通过前三次实证结果可以明确,政府正式环境规制能够对雾霾污染治理起到直接性的作用,企业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能升级,进而缓解雾霾污染,社会民众及其组织则能够通过提升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雾霾污染治理效果。通过第四次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各个治理主体间能够形成明显的互动效应,这种互动合作的关系能够使得各个主体对雾霾污染治理的效果更加明显,这为我们在雾霾污染治理领域构建多中心的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证基础。因此,在雾霾污染治理过程中,为破解雾霾污染治理困境,我们认为应该从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民众及其组织和政府与社会民众及其组织三条路径来整体性的构建相应的合作机制,将多元竞争应用到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来,形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合作-竞争-合作的治理局面。
【图文】: 技术路线示意图
多中心的雾霾治理体系架构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白天成;;京津冀环境治理政府协同合作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2期
2 陶品竹;;从属地主义到合作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的转型[J];河北法学;2014年10期
3 王家庭;曹清峰;;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由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引申[J];改革;2014年05期
4 纪泽民;;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与管理的多元共治模式探析——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4期
5 于宏源;毛舒悦;;雾霾治理的多元参与机制[J];电力与能源;2014年02期
6 谢国旺;;区域垄断、治理体系重构与“多中心”化——水务治理的制度选择[J];理论探讨;2013年02期
7 王询;张为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基于东、中、西部Panel Data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1期
8 李钢;廖建辉;向奕霓;;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过高了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9 吴坚;;跨界水污染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索——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0年02期
10 臧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美琳;环境规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年
2 宫敬雅;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3 孙俊瑞;环境规制对雾霾治理的有效性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姜瑞青;府际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环境行政执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
本文编号:
2623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2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