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赖氏菌对土壤中铀的固定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09:51
【摘要】:铀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关切和面临的重大难题,其中复杂土壤环境中铀的污染修复又是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采用细菌强化固定被认为是阻控土壤中铀进一步迁移、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探讨细菌对土壤中铀的固定效果及固定机理,从某铀尾矿附近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赖氏菌(Leifsonia sp.),通过静态试验探讨了溶液初始pH值、初始铀浓度、菌体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磷酸盐等因素对Leifsonia sp.去除溶液中铀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滤柱试验,对土壤中铀的含量、pH值进行测定;采用改进BCR提取方法对土壤中铀的形态进行测定,考察了Leifsonia sp.对土壤中铀的淋滤释放影响;并借助SEM-EDS、XRD、FTIR以及XPS等分析检测手段,探讨了Leifsonia sp.固定铀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Leifsonia sp对溶液中铀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影响Leifsonia sp.吸附溶液中铀的主要因素有溶液初始pH值、初始铀浓度以及菌体投加量。在溶液初始pH为5、初始铀浓度为10 mg/L、菌体投加量为0.23 g/L、反应时间为12 h、温度为30℃时,Leifsonia sp.对溶液中铀的去除效果最佳,吸附率达95.35%,吸附量为40.87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较好的描述Leifsonia sp.对溶液中铀的吸附,吸附类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动态淋滤柱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Leifsonia sp.的试验组铀累计析出量分别为2.973 mg、2.231 mg,Leifsonia sp.能减少土壤中铀的析出。结合SEM-EDS、XRD、FTIR与XPS等表征手段分析,Leifsonia sp.通过改变土壤中铀的形态降低铀的析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官能团为羧基和磷酸基团。这些研究结果表明,Leifsonia sp.对土壤中的铀起到固定作用,利用Leifsonia sp.原位固定土壤中铀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细菌固定土壤中铀提供理论依据。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形态转变,淋滤


、形态转变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 Leifsonia sp.对土壤中铀的固定机理。4.3 主要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理论模拟与实验相结合,采用静态试验、动态淋滤、模拟分析Visual-MINTEQ)及多种表征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2)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细菌对水中铀的固定,对土壤中铀的关注较少,要研究细菌对铀的还原作用,在试验环境中控制其厌氧条件。本试验充分模拟自件下的土壤环境,开展动态柱实验,结合 SEM-EDS、XRD、FTIR 以及 XPS 等手段对淋滤后土壤中铀的吸附机理、形态转变等分析,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创4.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本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 1.2 所示:

玻璃珠,土壤采样,石英砂,高精度


图 2.2 土壤采样与处理(2)石英砂及高精度玻璃珠石英砂(粒径为 0.5~1.0 mm)来自郑州鑫利达水处理材料有限公司,SiO2含 99.5-99.9%。高精度玻璃珠(粒径 6 mm)来自新世纪精工制品有限公司,将石及玻璃珠分别用 1 mol/L 的硝酸浸泡约 24 h,,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多次,最后用纯洗后晾干,装柱前在 108 ℃烘箱干热灭菌 8 h,冷却后用于装柱。2.4.2 试验方法本试验所用装置为自行设计的土壤淋滤装置(如图 2. 3 所示),采用内径为 90 m为 1000 mm 有机玻璃管,底部设置出水口,出水口上部设置有细孔滤板,依次 10 cm 厚的玻璃珠,5 cm 厚的石英砂,层与层之间用剪成试验柱截面相同大小形尼龙网隔开。然后加入已备好的含铀土壤32 cm(约3 kg),平均密度为1.47 g/cm土壤层上部再用 10 cm 厚的石英砂以及 10 cm 的玻璃珠覆盖以保证水分均匀下渗少水流对土壤层的扰动。采取干式填装法填装土柱,在入口处用无菌封口膜封闭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3;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瑞萍;杨春林;;农业土壤放射性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探讨[J];北京农业;2012年06期

2 董武娟,吴仁海;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积累和迁移[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年02期

3 陈思;安莲英;;土壤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及修复方法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4 罗恺;李洋;陈海龙;顾志杰;;土壤放射性污染来源分析与修复技术[J];环境影响评价;2019年01期

5 孙赛玉;周青;;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生态效应及生物修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6 陈劲良;;土壤放射性污染来源及相关修复技术分析[J];乡村科技;2019年21期

7 张文涛;袁小强;冉茂林;;贵阳市土壤放射性污染状况及调查项目样本分析[J];低碳世界;2018年05期

8 张琼;陈金融;张春明;王亮;;福岛事故后土壤放射性污染修复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18期

9 陈敏;张成江;倪师军;李爽;王德伟;;土壤中核素的物探化探分析与监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2期

10 郭炀锐;宋刚;陈永亨;;土壤改良剂在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核农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亮;王U

本文编号:2627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27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c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