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不同核糖体型多环马格里夫藻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比较和影响孢囊形成和萌发的环境因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02:00
【摘要】:多环马格里夫藻(Margalefidinium polykrikoides)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有毒有害藻华原因种。多环马格里夫藻最先由Margalef(1961)在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发现并描述为新种,随后在世界各地沿海陆续被发现和报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亚洲的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以及北美的东海岸等几个国家和地区有多环马格里夫藻及其藻华的报道。过去三十年里,多环马格里夫藻的分布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如亚洲的中国大陆、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阿拉伯湾等国家和地区,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和欧洲的西班牙等都是在过去的十来年内才见报道。1984-2016年间,我国的香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天津等地的附近海域都有多环马格里夫藻小规模藻华的报道。多环马格里夫藻对鱼类、贝类和浮游动物都有很强的急性毒性,形成藻华时导致养殖区鱼类和其它动物大量死亡,由此给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且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因此,多环马格里夫藻藻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海洋生态灾害,是少数几个全球性的最重要的藻华种类之一。过去研究发现多环马格里夫藻存在着不同的地理种群,而且不同地理来源的多环马格里夫藻在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序列上有显著差别,并由此将其分成了4个不同的核糖体型(ribotype),即(1)东亚型(East Asian ribotype),(2)菲律宾型(Philippines ribotype),(3)美国/马来西亚型(American/Malaysian ribotype),和地中海型(Mediterranean ribotype)。虽然已知不同核糖体型种群的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存在着较大差别,但是这些不同核糖体型的种群在形态和超微结构上是否也存在可辨识差异尚未见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对从中国青岛胶州湾、美国东海岸和马来西亚近海分离的三株多环马格里夫藻(中国株MPJZBC3,美国株CP1和马来西亚株MPCoKK23)的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基于核糖体大亚基序列对其分子系统学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先证明了分离自胶州湾的多环马格里夫藻属于东亚核糖体型,而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均属美国/马来西亚核糖体型(中国株与美国株及马来西亚株在1523个碱基的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上相似性为93.6%)。但是,在所有常用的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上(单细胞或群体及群体细胞数、上下锥形状、横沟位移度(绕细胞圈数)、纵沟形态、顶沟形态、细胞核位置与形状、染色体形状与数目、叶绿体的形状、结构、数目及分布、淀粉核形态等),中国株与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也即东亚核糖体型和美国/马来西亚核糖体型)都没有明显可区分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生活史、休眠孢囊形态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如毒素种类及毒性强弱)以及性别相容性(sexual compatibility)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比较研究,以获得对不同核糖体型种群的识别性状。在现阶段有害藻华的野外监测中,尤其是对于不同核糖体型种群可能造成的生物入侵的监测和追溯,多环马格里夫藻的鉴定尚必须以核糖体基因序列作为可靠的判决依据。已有众多研究表明甲藻孢囊在藻华的生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不仅孢囊的萌发为藻华的起始提供了种源,且藻华后期孢囊的形成在降低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预示藻华消亡的同时,也为种群的延续保存了种源。最近的研究发现多环马格里夫藻能形成休眠孢囊,但有关其孢囊形成和萌发的调控因素尚未被深入研究过。为此,本研究选取四种可能影响该藻孢囊形成的因素开展实验,包括氮限制、起始细胞密度、捕食者的存在和钙离子浓度。结果发现:1)氮元素限制(1N/100-1N)促进孢囊的形成,起始细胞密度、捕食者(卤虫)的存在和钙离子能够影响孢囊的形成;2)营养条件充足可以促进孢囊的萌发,25°?下的孢囊萌发率最高。研究结果获得了对多环马格里夫藻孢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因素更为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多环马格里夫藻藻华的动力学过程等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基础,也为基于孢囊分布和丰度的藻华预测预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图文】:

马格里,多环,大亚基,系统发育树


不同核糖体型多环马格里夫藻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比较和影响孢囊形成和萌发的环境因子研究环马格里夫藻聚在一起,与褐色马格里夫藻形成姊妹支(图 1.1)。本研究中的中国株(MPJZBC3)和已报到的分离于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的藻株聚在一起,且支持率为 100%,说明我们从胶州湾分离的中国株(MPJZBC3)属于东亚核糖体型;美国株(CP1)和马来西亚株(MPCoKK23)和已报道的分离于美国、马来西亚、波多黎各、阿拉伯海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藻株聚在一起,且支持率为 100%,说明这两株属于美国/马来西亚核糖体型(图 1.1)。

序列,马格里,多环,间隔区


第 2 章 二种核糖体型的多环马格里夫藻(Margalefidinium polykrikoides)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比较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另外,对中国株(MPJZBC3)、美国株(CP1)、马来西亚株(MPCoKK23)、波多黎各株(美国/马来西亚核糖体型)和日本株进行比对(alignment)发现,中国株(MPJZBC3)和日本株的序列完全一样,但与美国、马来西亚和波多黎各株比较,,共存在 16 个碱基的缺失(gap),占整个可比较序列的 1.1%,这在同属不同种间是罕见的(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5;Q9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赢中;胡章喜;邓蕴彦;;休眠孢囊作为甲藻有害藻华年际频发和地理扩散一种关键机制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集刊;2016年00期

2 唐志;;地珠与线虫孢囊[J];植物检疫;1989年02期

3 魏洪祥;赵文;梁玉波;;大窑湾养殖区赤潮甲藻孢囊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4 宋丽华;张全钢;;5株生孢囊放线菌的系统发育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7期

5 王朝晖,Kazumi Matsuoka,齐雨藻,辜小莲;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J];生态学报;2003年10期

6 李明霞;;原孢囊菌属的二个新种[J];微生物学报;1977年04期

7 刘磊;王朝晖;郭鑫;陆欣鑫;梁伟标;;不同处理方法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计数与萌发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8年01期

8 王朝晖;曹宇;张玉娟;;2005—2006年大亚湾大鹏澳养殖区甲藻孢囊通量的沉积捕捉器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9 黄海燕;陆斗定;夏平;王红霞;;2006—2007年冬季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0年20期

10 王艳;熊德甫;顾海峰;李韶山;;锥状施克里普藻孢囊的多种形态特征[J];植物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洪亮;王辉;王革娇;;铬还原间孢囊菌Intrasporangium chromatireducens的新种鉴定和对间孢囊菌属的描述(英文)[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向梅春;岕屹玲;束弛;[k敬祖;R壭又

本文编号:2686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86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8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