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对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8:38
【摘要】: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处黄土高原北部,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地区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首批试验实施区,其生态退耕的实施进展及其引起的生态效应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退耕还林、还草等大规模的人为活动影响下,区域用地结构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厘定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退耕对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对区域内退耕的生态成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并能为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RUSLE和InVEST等生态模型,并辅以遥感监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利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地区农田退耕时空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分析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0-2015年三个时段内耕地退耕带来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水源供给和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05年耕地退耕强度最大,是区域内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点实施期,耕地转为林、草地,分别导致耕地面积建减少439.2km~2和940.83km~2,占此时段耕地减少总面积的比重为27.24%和58.33%,是耕地减少的主导方式。2005-2010年耕地减少总面积在三段时期中最少,但仍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其中退耕还林总面积占此时段退耕总面积的69.53%。城镇扩张占用耕地是2010-2015年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占此时期内耕地减少总面积的72.88%,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比重较小,已不在生态退耕范畴之中。15年间,退耕发生区逐渐从东北和西南部迁移到东部和中部地区。(2)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退耕区域土壤保持量都呈现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21.51×10~4 t和31.23×10~4 t,各占退耕前土壤保持总量的17.5%和57.08%,增加的土壤保持量主要来源于退耕还林、还草。2010-2015年因耕地大多转为建设用地,造成退耕区土壤保持量总体减少0.8×10~4 t。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土壤保持效益在不同坡度等级差别较大,土壤保持增加量总体随坡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坡度小于5°的区域内生态退耕使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增长幅度最高;20°~25°的坡度区域土壤保持增加量最少,25°以上陡坡耕地虽土壤保持增加总量不高,但增长率较高,是新一轮生态工程实施的重点政策扶植区。(3)退耕区域的水源供给量在2000-2015年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除耕地转建设用地造成水源供给量减少外,其他的耕地转类流向均使水源供给量总体增加。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退耕区域水源供给总量分别增加了5.66×10~6 m~3和0.29×10~6 m~3,分别占退耕区域退耕前水源供给总量的9.1%和1.32%,增加的水源供给量均主要来自退耕还林、还草。2010-2015年,由于建设用地的大面积扩张导致水源供给量总体下降,退耕区水源供给总量净减少15.39×10~6 m~3,占2010年退耕区水源供给总量的55.86%,下降率较高,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是最明显的水源供给功能下降区。(4)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区域水源涵养总量在2000-2015年间始终保持增加趋势,除建设用地侵占耕地造成水源涵养量减少外,其他的退耕流向均使水源涵养量总体增加。2000-2005年,退耕区域水源涵养总量净增加105.29×10~5 m~3,占该区退耕前水源涵养总量的58.8%,由退耕带来的水源涵养增加量远高于后两段时期。2005-2010年,虽然水源涵养增加量远远小于前期,但最优退耕模式的形成使得水源涵养量增加率在三段时期中最高,水源涵养增加率高达81.07%。2010-2015年水源涵养总量整体虽略有增加,但耕地转建设用地造成水源涵养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和凉城县。
【图文】:

关系图,研究方法,关系图,三项


图 1-1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内容关系图路线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以 RS 和 GIS 技术以及生态评估模型为支撑,以功能、水源供给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为核心,定量分析北方农牧交5 年间耕地退耕时空特征以及土壤保持、水源供给和水源涵养三项生态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评估退耕对区域内三项主要服务功能的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1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文娇;刘奕婷;石晓丽;;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影响的定量探测方法研究(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年09期

2 张悦;邸万通;王晶晶;董宛麟;于洋;苟芳;王旗;张东升;顾生浩;张立祯;;北方农牧交错带间套作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7年09期

3 杨方歌;;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2期

4 张卫;;调整农牧交错带结构 实现农牧业均衡发展[J];中国食品;2016年24期

5 ;农业部《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J];中国食品;2016年24期

6 ;农业部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6年12期

7 ;新规[J];中国食品;2017年16期

8 郝强;乌兰图雅;;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与范围判定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04期

9 郭yN天;;农牧一体化与农牧民增收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J];现代农业;2014年10期

10 欧阳玲;;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周成虎;杨攀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模式探讨——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2 孙保平;罗弘;杨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3 高旺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系统生产力研究方法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韦美闹;龙步菊;;北方农牧交错带柠条生物篱的防风效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徐建英;;基于农户响应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改善策略探讨——以河北省沽源县红旗滩小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超;刘亚南;潘志华;安萍莉;潘学标;;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8 袁平;徐斌;;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白明辉;李毅平;;浅谈草地重点治理与机械化保护性建设[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邓伟;袁兴中;刘红;孙荣;张跃伟;;基于遥感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以榆林市为例[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娜;山西打造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样板[N];发展导报;2017年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唐华俊;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白舒婕;北方农牧交错带进入“调整期”[N];新农村商报;2016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华俊;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N];农民日报;2016年

5 郭农;农业部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N];粮油市场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魏贵富;山西:打造北方农牧交错带“标杆”[N];山西经济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王海滨;牛羊满圈 牧草满坡 幸福满屋[N];科技日报;2017年

8 记者 袁兆辉;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会召开[N];山西日报;2017年

9 记者 杨巧玲;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筹备工作协调会召开[N];朔州日报;2017年

10 记者 薛礼伟;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N];朔州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魏琦;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生态治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秦立刚;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区域气候对下垫面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董孝斌;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评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吕玉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何文清;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杨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主要作物对气候的敏感性与适应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小菡;北方农牧交错带西段退耕对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马会瑶;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遥感评估[D];内蒙古大学;2019年

3 叶佳琦;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4 何磊;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牛东宇;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霞;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圆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翻译实践报告[D];宁夏大学;2013年

8 张爱平;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价值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英义;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金朔;清代中国北方典型地区耕地拓展过程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8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08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