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及其降解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09:54
【摘要】:微塑料(5 mm)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围绕着海洋为主题的微塑料污染研究已经广泛展开,但是对于大气环境和淡水湖泊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对大气环境(东莞市)、湖泊表层水体(松山湖)和湖岸沉积物(松山湖)中的微塑料污染状况展开研究,并探究了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中的降解行为,主要结论如下:大气环境(东莞市)中微塑料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纤维、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所占比例分别为73%、14%、9%和4%;在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所布设的东城区(S1)、莞城区(S2)和南城区(S3)三个采样点中,大气降尘中微塑料和非塑料纤维的丰度分别为213±51、189±26和173±23 particles/m~2/day,结合红外光谱检测结果得出大气降尘中微塑料丰度分别为33±8、32±5和28±5 particles/m~2/day,平均丰度为31±7particles/m~2/day。微塑料样品的表面上存在着吸附颗粒、沟槽、坑槽和剥落状的表面降解形貌,表明了所检测的微塑料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机械磨损和化学风化过程。松山湖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主要形态类型为薄膜状、碎片状、泡沫状和纤维状,从微塑料的外观上来判断,松山湖区域内的微塑料的来源主要是次生塑料;微塑料的化学成分类型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聚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36%、6%、9%和2%。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1.58±0.16至3.72±0.68 items/m~3,平均丰度为2.29±0.98 items/m~3;湖岸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在139±42至461±84 items/kg,平均丰度为244±121 items/kg;微塑料表面呈现出剥落状、线性裂纹状、颗粒氧化状、附着颗粒状、机械坑和溶液坑六种表面形貌,结合其红外光谱结果可知松山湖区域中的微塑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降解行为;微塑料对7种典型重金属的携带含量分别为Hg(0.05-0.15 ng/g)、Ti(331-2936 ng/g)、Cr(8.6-122.0ng/g)、Ni(7.3-25.1 ng/g)、Cu(21.4-314.3 ng/g)、Cd(0.14-0.86 ng/g)和Pb(19.0-66.9ng/g)。大气环境和纯水环境中的PE、PP和PS在经历三个月的紫外光照射后的红外谱图中均在约3300 cm~(-1)处以及在约1712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而在模拟海水环境中的实验样品仅在约1712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新的红外吸收峰的出现表明了塑料颗粒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形成了羟基(OH,~3300 cm~(-1))和羰基(C=O,~1700 cm~(-1)),说明了在三种不同环境下的塑料颗粒在紫外光照射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化学风化)降解行为;根据拉曼光谱图分析结果可知,在经历三个月的紫外光照射后的PE、PP和PS塑料颗粒的出峰位置与它们的塑料原料颗粒相同,仅在峰的强度上有所增加/减弱。通过比较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结果,发现红外光谱更能直观的展现塑料的化学风化过程;根据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可知,颗粒氧化、裂纹状和剥落状是塑料颗粒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常见的表面降解形貌;塑料颗粒在不同环境中的降解程度为:空气环境纯水环境模拟海水环境,并且塑料颗粒的降解程度随紫外光照射时长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紫外光照射时间和塑料颗粒所处的环境体系的差异是影响塑料颗粒降解程度(化学风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大气环境和淡水湖泊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基础数据,为我国在大气环境和淡水湖泊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监测和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图文】:

塑料制品,年产量,全球,塑料


图 1-1 全球塑料制品的年产量[2]Figure 1-1 Annual production of global plastic products[2] 微塑料的定义与特征由于塑料制品的化学稳定性高,难以降解的特点,废弃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年乃至数千年[15, 16],对海洋环境造成持久性的影响。而大块塑料在环境中化学及生物作用下会进一步碎片化,形成小尺寸的塑料碎片[17]。“微塑料”(Microplastic)的概念由 Thompson 等[18]在 2004 年首次提出,径小于 5 mm 的塑料[19, 20]。由于微塑料尺寸小,因此难以实现回收和清理,料的密度小(见表 1-1)[21],,在海洋环境中会受到风浪、洋流、潮汐、海啸进行扩散[22],在大气环境中会受到风力等作用力发生迁移,从而遍布全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块塑料的持续降解,微塑料将在海洋环境中长期

趋势图,塑料相,文献,趋势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丰度、来源和分布,及其污染特征;2. 研究微塑料的生态效应,基于环境中的体或实验室中的模拟污染和摄入条件来研究微塑料对生物体的生态影响;3. 研究料在采样、分离、分析和统计上所涉及到的方法学;4. 研究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归趋。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仲谨;李晓钡;陈立红;李小燕;;医用淀粉微球降解行为研究及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2 李晓钡;李仲谨;靳蔷薇;陈立红;;医用淀粉微球降解行为研究及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6年18期

3 苗宗成;任建伟;冀静;赵阳;陈艳美;;基于地沟油的双酯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降解行为[J];日用化学工业;2016年09期

4 段先泉;徐纪刚;何北海;李军荣;孙玉山;李晓俊;;纤维素在咪唑基离子液体中的降解行为[J];纺织学报;2012年11期

5 谢冰;刘惠玲;石洪影;杨义飞;姜红;;哈尔滨垃圾堆场内渗滤液的降解行为模拟试验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年02期

6 许颖;赵剑豪;杨冰;张长安;王小威;周卫东;季君晖;李玉荣;樊武元;;聚酯类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行为[J];塑料;2014年04期

7 罗七一;黄楚波;王帅;孟娟;常兆华;朱钰方;华泽钊;;聚乳酸生物可吸收支架在静态和动态系统中降解行为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8 郭玉芳;叶代启;陈克复;;甲苯在不同背景气氛下的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行为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9 肖长发,安树林,贾广霞,张宇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溶液的降解与抗降解[J];塑料工业;1994年03期

10 方丽萍;邬元娟;李瑞菊;丁蕊艳;王峰恩;;联苯菊酯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行为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玉芳;叶代启;陈克复;;甲苯在不同背景气氛下的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行为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宝元;王会利;李建中;;阿维菌素在北京土壤和豇豆中的降解行为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李军星;贺爱华;郑建芬;许杉杉;韩志超;;HA 基电纺超细纤维膜的交联和降解行为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刘雨;李龙飞;温蓓;张淑贞;;植物对土壤中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酸的吸收降解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蒋妮;甘志华;;不同结构脂肪族聚酯的结晶及降解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7年

6 冷雪菲;魏志勇;李杨;;共聚序列结构对生物材料降解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7年

7 王健;郭振华;贾临芳;梁丹;吴昆明;赵建庄;魏朝俊;;多菌灵在北京地区葡萄园土壤中残留降解因素分析[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琴;黄冠q

本文编号:2709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09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5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