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活性炭吸附脱硫装置参数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9 11:56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减少和控制SO_2排放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存在二次污染,用水量大,硫资源不能回收利用等缺点。活性炭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干法脱硫技术,该法脱硫效率高,脱硫过程不需要水,不会产生废水污染,脱硫产物为高浓度的SO_2,可以用来生产硫酸等产品,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促进活性炭脱硫技术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本文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活性炭吸附脱硫过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活性炭脱硫工艺发展现状、吸附理论、活性炭脱硫的基本理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以及吸附动力学的有关知识,为后面实验数据的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探究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化学组成,活性炭的脱硫性能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以及表面官能团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扫描电镜分析本文研究所用的活性炭样品,得到了活性炭的表面结构,列举了现有活性炭吸附脱硫装置的三种形式。其次为了更好地确定干法脱硫装置移动床各项结构尺寸参数,基于实验中选用的活性炭和模拟烟气参数,计算阿基米德准则数和处于临界流化速度时的雷诺数从而得到U_(crif),再根据经验系数得出移动床吸附反应器的空床气速为1.94m/s,横截面积为85.91m~2;在固定床吸附柱实验装置上,基于5种不同工况的脱硫穿透曲线,并且利用多项式方程拟合积分得到较好符合单分子层兰缪尔等温吸附方程的吸附平衡曲线,其中兰缪尔常数为0.88m~3/g,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为4.43×10~(-2)kg/kg。通过物料衡算得出活性炭吸附量为1081.76kg/h;近似认为5个不同试验工况下,中间时刻吸附柱出口活性炭的吸附程度接近移动床烟气脱硫稳定运行时的状态,由此计算得出有效吸附床层厚度为12.97m。这可以为锅炉烟气尾部处理干法脱硫装置移动床的关键结构参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最后研究床层温度和SO_2浓度两个运行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然后分别选用不同浓度的Na_2CO_3、NaOH溶液对活性炭进行等体积浸渍改性,放置在固定床脱硫实验装置上进行脱硫穿透实验,并且对其进行热重和SEM表征,定性地分析SO_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与解吸附行为。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01.3
【部分图文】:

物料衡算,截面分析,连续性方程,固定床


第 2 章 吸附理论和活性炭脱硫简介,简化如下[39,40]:理想气体,烟气中各组分含量保持不变,且考虑边界层的影响;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径向截面内吸附速在床层中定域吸附,不考虑轴向、径向扩散与吸附质之间不考虑反应时间,近似认为瞬大小一致,微观结构相同。,在床层轴向取微元作 SO2的物料衡算,如

活性炭,石墨,晶体,石墨片


第 2 章 吸附理论和活性炭脱硫简介表面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晶格缺陷处较活跃的不成对电子造成的。而这些都与活性炭的微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石墨片层由碳原子组成的正六边形炭环在石墨片层上整齐排列,片层间距为 0.335nm,正六边形边长为 0.142nm,微晶上的片层均是 121方式堆叠在一起。所以说每个片层与相隔片层靠范德华力紧密连接在一起。虽然活性炭的微晶的结构类似于石墨晶体的结构,每个活性炭片层与石墨片层虽然在结构上类似,但是活性炭中的石墨片层间距是不等的,范围从 0.34-0.35nm 不等。如图 2-3 所示,石墨晶体与活性炭晶体比较起来更为规整,看起来更为有序。因此可以总结出,从每个片层上来说,活性炭与石墨相似,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活性炭结构更丰富,活性更高,一般的活性炭微晶直径尺寸一般为 1-10nm,每个微晶由不同石墨片层组成。

孔隙结构模型,活性炭


体重叠状态 b) 活性炭晶体重图 2-3 石墨与活性炭晶体重叠状态图有发达的内部孔结构,一般来讲,活性炭孔隙了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Dubinin 提出三种主-4 所示,来具体表征活性炭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冰;徐宏伟;;净化器活性炭选型与再生的研究[J];水运科学研究所学报;1999年01期

2 吴云;颉天合;王向荣;李云峰;梁大民;张文辉;;煤质活性炭压片成型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J];甘肃石油和化工;2007年01期

3 毕文龙;郝茜华;刘奋武;张健;秦俊梅;倪月;;硫酸根自由基对活性炭吸附刚果红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0年01期

4 邓胡军;利剑飞;刘海燕;丘文广;黄立斌;陈志;;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析/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清漆实木家具中松节油的含量[J];河南化工;2019年12期

5 郑学根;;活性炭吸附分离硫氰酸钠溶剂中铁离子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9年12期

6 赵东;;活性炭吸附性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与学;2016年04期

7 罗欣怡;;活性炭吸附性实验探究及装置改进[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年08期

8 程智;;这些老药的新功效,你知道吗(五)[J];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6年08期

9 冯玉柱;;《水的净化》课堂实录(下)[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6年11期

10 刘希;;碳及其化合物相关实验分类举例[J];今日中学生;2016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良艳;周仕学;王文超;;载锰活性炭吸附甲醛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2 唐凯峰;郭淑琴;孔大铮;;粉末活性炭吸附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承;;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和废气中的丙酮[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5年

4 李祥芹;;浅谈如何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硒[A];科技与企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5 李松;张永占;;活性炭干法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践[A];2018年(第十二届)焦化节能环保及干熄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6 杜硒;张朋;钟宇;石康中;施竣杰;李雪峰;;工业用活性炭自燃点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7年

7 祝雷;徐春萍;乔卓;;河流铬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措施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8 余倩;邓欣;李俊;李聪;余林;王运佳;沈丽斯;;活性炭吸附技术对VOCs净化处理的研究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杜有如;沈联芳;孔渝华;;几种典型国产活性炭吸附各种烃类的NMR研究 Ⅱ 活性炭吸附苯和烷烃的~1H NMR研究[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10 朱泽华;胡跃华;;电混凝—活性炭吸附处理双氧水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楚超;装修后选活性炭,材质形状都要看[N];保健时报;2017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原材料”难以管控 臭氧治理任重道远[N];西江日报;2017年

3 记者 韩继波;隐形的“臭氧污染”[N];北京科技报;2017年

4 任勇 李运红;活性炭吸附抗癌药物彻底杀灭残留癌细胞[N];天津日报;2004年

5 魏星 曾艳 翟尚鹏;CCMB活性炭烟气逆流集成净化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6 叱狼;确保活性炭在废气净化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N];中国环境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张铭贤 通讯员 冯涛 蒿文祥;“小隐患不及时整改会上升为违法问题”[N];中国环境报;2019年

8 黄维政;健康技术仍将主导2007空调市场[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9 记者 徐敏;特制膜材料 省钱又环保[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唐益;“一企一策”开“良方” 铁腕执法促整改[N];中山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强;等离子体氧化—活性炭吸附技术脱除燃煤烟气中SO_2、NO和Hg~0的实验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刘超;活性炭基废汞触媒微波强化脱汞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3 肖平;活性炭肠道驱铅治疗铅中毒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王国栋;木质活性炭对小分子气体吸附容量的理论计算[D];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

5 宋剑飞;活性炭吸附VOCs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6 刘桂芳;表面改性活性炭吸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周烈兴;活性炭吸附处理苯和甲苯气体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田晴;印染碱减量废水二级出水生物活性炭法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9 曹晓强;活性炭吸附—微波解吸—催化燃烧处理含甲苯废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岑旗钢;活性炭材料吸附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慧琦;废炭资源化利用制成型活性炭及其催化性能[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许润;集雨窖水的水质保持及净化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党宇洲;活性炭吸附脱硫装置参数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4 李娜;载硫活性炭的汞吸附与再生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9年

5 吴东强;污泥-锯末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6 于霄;玉米芯活性炭的制备及对有机砷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7 史文悦;碱性条件下除Cr(Ⅵ)的离子液体、壳聚糖负载型活性炭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8 夏友贤;O_3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技术去除燃煤烟气中SO_2/NO/Hg~0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刘彦超;传统加热与微波加热制备活性炭及其介电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10 李海春;沥青基活性炭的制备及CH_4/N_2吸附分离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8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08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b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