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玉米秸秆资源化为植物营养液及生物多孔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12:34
   玉米秸秆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业废弃物之一,其处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使政府和广大农户备受困扰。没有适当的处置方法,秸秆只能被焚烧处理,秸秆直接焚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论文通过将玉米秸秆浸提处理制备植物营养液和用ZnCl_2活化在无氧条件下煅烧制备生物炭用来吸附染料废水中的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生活污水中的氨氮,不仅解决了玉米秸秆难处理的问题同时还将秸秆作为营养液还田使用,减少了农业上对化肥的使用,缓解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和水体造成的危害,同时将秸秆制备成生物炭后,还可以用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将秸秆进一步的资源化利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玉米秸秆在水中浸提处理将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浸提出来制备植物营养液,在浸提过程中加入微生物去除营养液中的化感物质。经过试验研究发现秸秆与水质量比为1:15时浸提处理5天时营养液中的氮、磷、钾达到最大值分别为氮含量223.3 mg·L~(-1)、磷含量75.1 mg·L~(-1)、钾含量240.7 mg·L~(-1)。与未加入微生物的营养液相比,加入微生物后浸提处理的营养液中化感物质(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有明显的减少,酚类化合物从17.4 mg·L~(-1)下降到了3.6 mg·L~(-1),萜类化合物从37.4 mg·L~(-1)下降到了6.7 mg·L~(-1)。在浸提过程中,在产酸菌的作用下营养液的pH会逐渐降低,在本实验中用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调节营养液至所需的pH。(2)将玉米秸秆用ZnCl_2活化后在氮气炉中550℃煅烧制备了生物炭,用XRD、FT-IR、SEM和BET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了生物炭的晶相、表面官能团、形貌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并研究了不同活化程度的生物炭、生物炭的不同用量、溶液的不同初始浓度、不同pH、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对吸附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浓度为30wt%的ZnCl_2溶液活化的生物炭对浓度分别为100 mg·L~(-1)、25 mg·L~(-1)和21.3 mg·L~(-1)的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氨氮吸附率达到了97.1%和93.1%和22.9%,可以看出玉米秸秆制备的生物炭在吸附污染物方面有着极佳的性能,并且生物炭的活化程度越高吸附性能越好。在实验中还研究了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罗丹明B的循环使用能力,在5次循环使用后仍有良好的吸附效果,说明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能力。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03
【部分图文】:

年产量,秸秆,玉米秸秆


图 1-1 我国玉米年产量分布Fig. 1-1 Annual corn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尽管玉米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产量大,但玉米秸秆的处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玉米秸秆的不当处理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还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在一些地区大部分秸秆没有经过有效的处理被随意丢弃或直接露天焚烧,而秸秆直接焚烧可能会带来区域环境污染[15],秸秆在燃烧时将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多环芳烃等[16][17],这些污染物会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并对人体的眼睛、喉咙、气管、肺部造成危害,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18]。1.2.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秸秆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生物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对环境污染的日益

营养液,浸提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含量越高。图(d)为玉米秸秆与水质量比为 1:15 时浸提处理五天营养液中氮、磷、钾含量的对比,可以看出浸提营养液中钾的含量最高,磷的含量略低于钾的含量,而磷的含量远远低于氮、磷的含量,表明营养液是以钾肥、磷肥为主的复合有机肥料。

萜类化合物,浸提液,酚类


第 3 章 玉米秸秆浸提植物营养液的研究产生化感作用的化学物质被定义为“化感物质”[69]。20 世纪 70 年代 E生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有萜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两种,这两浸提液中同样存在,并会对营养液施用后的作物生长效果产生一定实验通过向浸提液中加入微生物来,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来的萜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以减少甚至消除其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产生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庆;王晖;江小燕;黄荣;曹亦俊;;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年01期

2 杨德毅;吾建祥;潘明正;刘莉;虞冰;马婧妤;;施用不同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年02期

3 孙晓鹏;;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9年02期

4 孔德国;周岭;李坷;张红美;;炭化时间对长、短绒棉基生物炭性能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7年10期

5 苗微;孟军;兰宇;韩晓日;陈温福;;陈化处理对稻壳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孙涛;朱新萍;李典鹏;顾祝禹;张佳喜;贾宏涛;;不同原料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7 李佳燕;陈兰;喻婕;戴智强;张震;王娜;;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年07期

8 蒋春燕;石凤丽;李英杰;田森林;;生物炭制备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年05期

9 宋婷婷;赖欣;王知文;方明;杨殿林;居学海;李洁;张贵龙;;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10 唐行灿;陈金林;;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Tran Thi Bien Thuy;宋子腾;李振华;汤家庆;张绪;胡红青;;咖啡壳及其腐熟对生物炭修复红壤镉污染的影响[A];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4 向淋;高瑞丽;付庆灵;朱俊;胡红青;;氧化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铅的吸附[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5 周健;陈氏边陲;胡红青;;4种生物炭对水稻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6 李荭荭;刘雨庭;陈炎辉;王尚礼;王明光;李云云;谢团辉;王果;;生物炭添加对镉、铅在土壤-水稻体系中迁移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7 陈思慧;陈振焱;张亚平;许伟伟;任静华;沈凯;;铁基生物炭对镉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8 庄志成;王宜志;王兰;吕宏虹;唐景春;;生物炭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9 王雅伦;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8年全国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暨创新技术联盟中心筹备会论文集[C];2018年

10 王雅伦;李桥;赖佳;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佳倩;殷大伟 用生物炭技术改良低产田[N];黑龙江日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于险峰 李纯;生物炭产业亟须政策扶一把[N];农民日报;2018年

3 记者 葛传东;我省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辽宁日报;2017年

4 张宜军 本报记者 朱勤;用秸秆制成的生物炭肥 耐旱除虫增产[N];辽宁日报;2017年

5 记者 陈云芬;生物炭与作物健康栽培院士工作站挂牌[N];云南日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展秸秆还田新路径[N];农民日报;2017年

7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宽秸秆还田新路径[N];山东科技报;2017年

8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遂昌竹炭赢得国际赞誉[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少强;生物炭对Cu~(2+)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吸附作用研究:粒径和老化作用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李婷;有序结构的生物炭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年

3 王燕;不同来源生物炭的特性及去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韩瑛;冻融与生物炭添加对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5 阎海涛;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的改良效应及其微生态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6 范方宇;玉米秸秆水热炭化和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7 周莉;生物炭—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铜镉的去除性能与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8 袁s

本文编号:2825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25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