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鄱阳湖河湖交错带水体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16:33
   鄱阳湖的水环境效应在全球影响深远,维护鄱阳湖的生态系统平衡尤为重要。微生物是水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影响和调节着水体的环境质量。鄱阳湖河湖交错带作为重要的污染净化区和缓冲区,拥有更加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本课题通过研究2016年干、湿两季鄱阳湖河湖交错带表层水体的水质理化指标、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得出以下结论:(1)鄱阳湖河湖交错带表层水体的理化性质在干、湿季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整体来看时间差异大于空间差异。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总氮和总磷含量均较高,表明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河湖交错带表层水体水质的影响较为明显。(2)通过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2016年湿季的11个样点测定出333,794条有效序列,得到5,796个OTU,共检测出34门、74纲、154目、254科、413属和678种;2016年干季的13个样点测定共出469,181条有效序列,得到9,959个OTU,共检测出44门、101纲、193目、348目、651科和1107属。(3)鄱阳湖河湖交错带干、湿两季均在门分类上以变形菌门占绝对优势,在纲分类上均以放线菌纲和β-变形菌纲为优势类群,表现出的空间分布差异在时间变化上更为明显。在属分类水平上,都以放线菌门下的hgcI_clade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干季中的比重有明显减少。(4)对所测的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进行冗余分析,发现大部分优势菌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解释量较好,两者存在相应的正负相关性。说明鄱阳湖河湖交错带表层水体的理化指标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出的时空分布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5)鄱阳湖河湖交错带不同样点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但个别样点在空间表现上仍存在明显差异,且干季的空间差异明显要大于湿季。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2;X172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微生物群落,鄱阳湖


技术路线图

分布图,湿季,采样点,分布图


图 2-1 2016 年湿季采样点分布图 (N_H1—H_H11)Fig2-1 location of sampling sites of wet season ,2016

分布图,干季,采样点,分布图


12图 2-2 2016 年干季采样点分布图(N2-1—X3)Fig2-2 location of sampling sites of dry season ,20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银刚;江晓栋;孙萌;刘菲;滕加泉;耿金菊;谢文理;张皓;;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冬季太湖竺山湾浮游细菌和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年11期

2 蒲洋;李文军;王凯;赵彦宏;秦松;;烟台市区河流入海口微生物群落的分析[J];海洋科学;2017年07期

3 郑国华;黄虹;涂祖新;张莉莉;靳亮;白亚妮;孙然;张志红;;鄱阳湖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水环境相关性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4 马丽娜;刘剑刚;李浩;;肠道微生物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年07期

5 吴庆龙;江和龙;;中国湖泊微生物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03期

6 徐慧芳;王溯;;国外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河湖管理模式的借鉴[J];水资源保护;2016年06期

7 吴林寰;陆震鸣;龚劲松;史劲松;许正宏;;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6年09期

8 王鹏;陈波;李传琼;李燕;;赣江南昌段丰水期细菌群落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8期

9 游海林;徐力刚;刘桂林;吴永明;刘丽贞;姜加虎;;鄱阳湖湿地景观类型变化趋势及其对水位变动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6年09期

10 范念斯;齐嵘;杨敏;;未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兰;鄱阳湖水体细菌物种多样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秋平;鄱阳湖河湖交错带丰水期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2 寇文伯;鄱阳湖表层水体细菌群落在不同水文时期、不同区域间的变化[D];南昌大学;2016年

3 秦煊;基于高通量DNA测序的鄱阳湖微生物生态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4 刘倩纯;鄱阳湖表层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9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29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d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