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合成革烫印挥发性有机物的催化燃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07:45
   使用Pt-Pd/γ-Al_2O_3整体式催化剂催化燃烧合成革烫印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的丁酮(MEK)和乙酸乙酯(EA),研究了MEK或EA质量浓度、空速、相对湿度(RH)、双组分共存对MEK、EA转化率的影响,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果表明,在空速为20 000h~(-1)、RH为0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在380℃时质量浓度分别为2 945、1 800mg/m~3的MEK和EA转化率均大于97%。在工程应用中可忽略RH的影响,并且MEK和EA可以同时处理。表观反应动力学表明,MEK和EA同时处理时首先氧化EA。选择了烫印VOCs主要成分为MEK和EA的某合成革企业开展工程应用,该企业排放的MEK和EA质量浓度分别为2 076~2 332、774~1 037mg/m~3,设定催化反应温度为380℃、空速为20 000h~(-1),MEK、EA同时进行处理,RH不进行控制,结果尾气中未检出MEK、EA,且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低于50mg/m~3,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的要求,可以保证97%以上转化率,同时实现较大废气处理量。
【部分图文】:

反应器,废气,尾气,转化率


采用常压连续流石英管固定床反应器(见图1),鼓泡罐装内有MEK、EA和去离子水。通过调节可配得不同空速、不同RH的含有MEK、EA的模拟废气。模拟废气经蓄热块预热后进入催化剂床层进行反应,反应后的少量尾气进入气相色谱仪(GC-9790)进行分析,剩余尾气通入通风橱中排放。模拟废气的RH在通风橱中采用湿度计(AS817)测定。通过式(1)计算MEK或EA的转化率。式中:x为MEK或EA的转化率,%;cin、cout分别为MEK或EA的进气和出气质量浓度,mg/m3。

质量图,转化率,浓度,质量


控制空速为20 000h-1,RH为0,考察进气浓度对单组分MEK、EA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在同一温度下的转化率总体随MEK、EA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单位时间内进入催化剂床层的污染物分子数增加,从而增加了单位体积催化剂床层处理污染物分子的负荷量,使得MEK、EA转化率下降[11]。当MEK、E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 945、1 800mg/m3时,已基本高于绝大多数合成革烫印VOCs的实际排放浓度,两者在380℃时就实现高于97%的转化率,达到《催化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27—2013)的要求。因此,下面进行单组分转化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时MEK、EA的质量浓度分别控制为2 945、1 800mg/m3。2.2 空速对MEK、EA转化率的影响

空速,转化率


将MEK、EA的进气质量浓度分别设置为2 945、1 800 mg/m3,RH为0,考察空速对单组分MEK、EA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空速由15 000h-1增加到20 000h-1,MEK和EA转化率达到97%的温度分别升高4、5℃;空速继续升高到25 000h-1,MEK和EA转化率达到97%的温度分别继续升高27、28℃;空速继续升高,两者转化率达到97%的温度升高更多。这主要是因为空速增大导致单位时间内流入催化剂床层的污染物分子数增加,且单个污染物分子在催化剂床层的停留时间减小,使得污染物分子与活性位的接触概率降低[12],从而导致转化率下降。但空速为15 000、20 000h-1时,MEK和EA转化率达到97%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而空速超过20 000h-1时,两者转化率达到97%的温度急剧升高,因此应控制空速不大于20 000h-1。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还需同时考虑尽可能实现较大的废气处理量,故20 000h-1是最优的选择。2.3 RH对MEK、EA转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玉;刘志敏;魏振玲;杜小春;龚茂初;陈耀强;;高性能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天然气催化燃烧热水器上的应用[J];催化学报;2006年09期

2 刘胜贵;陈建德;;烫印工艺 创新突破[J];印刷技术;2018年11期

3 谷晓杰;;热烫印技术在汽车内外饰件上的应用[J];丝网印刷;2014年02期

4 霍平;;精确控制烫印温度 提升烫印品质[J];印刷技术;2013年02期

5 郑晓波;;新型烫印技术将节能降耗进行到底[J];印刷技术;2013年04期

6 陈赛艳;;烫印,得个性者得天下[J];广东印刷;2010年06期

7 朱绪耀;;烫印技术操作工培训知识要点[J];广东印刷;2009年02期

8 孙宇;;烫印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印刷技术;2008年08期

9 李伟;;浅谈烫印技术[J];印刷技术;2008年10期

10 胡兴军;;烫印工艺的应用及其前景[J];中国防伪报道;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吕剑;烫印箔进给参数的算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伊拓夫;个性化烫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年

3 王佳;印染废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生色有机物的迁移转化特性与富集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6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6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0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