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区细颗粒物化学组分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学位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13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
图 2-1 采样点位置2.2 样品采集2.2.1 采样时间本研究于 2016 年夏季(2016 年 7~8 月)和 2017 年冬季(2017 年 1~2 月)进行大气 PM2.5的昼夜样品采集,PM2.5单个样品采样时间 11 小时(白天 08:00~19:00,夜间20:00~7:00),共采集 110 个样品,其中夏季昼夜各 23 个样品,冬季昼夜各 32 个样品采样期间同时对天气、气压、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及在线实时监测数据作详细的记录,样品采集后,把滤膜对折,用铝箔封装后将其装入已编好号的样品袋中,并将其放在冰箱内-20℃条件下避光保存。2.2.2 仪器设备和试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仪器主要有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马弗炉、电子天平、超声波清洗仪、固相萃取装置、离子色谱仪等,使用耗材主要有石英纤维滤
常州城区细颗粒物化学组分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SO42-14.04±6.40 12.20±5.51PO43-1.65±0.36 1.68±0.36SNA 46.24±23.37 43.21±21.57WSIIs 54.40±25.30 50.38±23.51图 3-2 为冬季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变化序列的昼夜对比。首先分析了五种阳离子:Na+、NH4+、K+、Mg2+和 Ca2+的昼夜浓度时间变化。可以看出 NH4+由于浓度较高,时间变化特征明显,昼夜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在 1 月 4 日开始有降雨,导致浓度有明显下降,1 月 7 日后开始回升。Na+、K+、Mg2+和 Ca2+由于质量浓度较低,变化波动较小,Ca+白天较夜间波动大,Na+、K+和 Mg2+昼夜无显著差异。其次分析了 F-、Cl-、NO2-、NO3-、PO43-和 SO42-的昼夜浓度时间变化。可见 NO3-和 SO42-由于质量浓度较大,昼夜变化趋势明显且相似,同样受降雨影响,1 月 4 日~1 月 7 日呈现先降低再回升的趋势。F-、Cl-、NO2-和 PO43-由于质量浓度较小,可见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桂玲;;国内外细颗粒物监测评价方法对比及启示[J];环境保护科学;2019年03期
2 齐丛亮;吴傲立;尤胜胜;李玉;沈晓玲;孙彬彬;冯丽华;;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现状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年09期
3 夏晓康;李灿;朱尚斌;;垂直壁面附近细颗粒物热泳效应实验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17年06期
4 聂燕敏;张楠;齐丽娟;陶晶;王心宇;尤育洲;宁钧宇;李国君;高珊;;基于3D表皮模型雾霾和烟花集中燃放天气细颗粒物对皮肤刺激性的影响及方法比较[J];毒理学杂志;2018年05期
5 侯永丽;秦纲;任栋华;吕吉元;;大气细颗粒物与心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21期
6 刘俊仪;吕墨钰;王海阳;喻健;周冠宇;金建成;;大气中细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J];山东化工;2016年23期
7 陈金媛;刘柏辰;韩潇倩;周庆华;;杭州市冬春季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特征及细胞毒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年02期
8 何伟轩;孙昊;关颖;;高校教室自然通风下细颗粒物运动分布规律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年02期
9 周跃;;大气细颗粒物监测技术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16期
10 周跃;;大气细颗粒物组成分析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丹萍;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过程中细颗粒物转化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2 刘勇;应用化学团聚增强细颗粒物脱出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3 吴昊;应用水汽相变促进燃煤烟气中细颗粒物及SO_3酸雾脱除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4 刘文巍;范德华力作用下细颗粒随机堆积过程的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5 金鑫明;开放及封闭空间内细颗粒物的输运特性与捕集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6 郭沂权;燃煤飞灰细颗粒物化学团聚强化除尘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7 周润泽;环境细颗粒物对上海市社区心律失常发病的短期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8 裴冰;污染源颗粒物排放测定技术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9 段智霞;细颗粒物质潜入河道底泥截污效果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10 梁晓雪;我国能源金三角宁东煤化工基地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兰州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萍;办公建筑室内细颗粒物分布特性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年
2 刘东;蒸汽相变脱除转炉烟气细颗粒物数值模拟[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阳;蒸汽相变协同湍流团聚对细颗粒物预处理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4 郭祥;区域扬尘类细颗粒物排放特征及管理绩效评估[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5 黄永益;打印室内细颗粒物(PM2.5)的散发、运移与排除的数值模拟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6 李佳;蒸汽相变作用下燃煤细颗粒物湍流团聚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7 王军;基于无机膜分离技术的细颗粒物捕集设备的研制及应用[D];贵州大学;2015年
8 胡译丹;基于群智感知模式的区域性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影;大气细颗粒物对人SH-SY5Y细胞线粒体损伤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10 李海冰;导线表面细颗粒物积聚的模型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本文编号:2884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8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