镧—铅交互作用下AM真菌对玉米接种效应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镧—铅交互作用下AM真菌对玉米接种效应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稀土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和稀土矿藏的大量开采,导致越来越多的稀土元素迁移到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稀土开采带来的土壤环境问题尤为严重,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对稀土污染土壤进行治理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常会造成稀土矿区及周边土壤表现出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特征,二者在土壤中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交互作用。目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已有大量的研究,而有关AM真菌减轻稀土对植物毒害作用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当土壤中同时存在稀土和重金属污染物时,AM真菌在二者交互作用下所能发挥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都尚不明确。本论文选取包头稀土尾矿区主要污染元素轻稀土镧(La)和重金属铅(Pb),模拟不同程度的La-Pb复合污染土壤,研究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复合污染土壤上玉米(Zea mays L.)生长及La Pb吸收的影响,并探讨AM真菌在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可能机制。采用温室盆栽实验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的La-Pb交互污染土壤(La:0、 100、5OOmg·kg-1; Pb:0、50、400mg·kg-1)研究接种AM真菌G. versiforme对玉米(Zea mays L.)菌根侵染率、生物量、株高、矿质营养元素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及对植株地上部和根部La、Pb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程度的La-Pb交互污染土壤,接种G. versiforme均与玉米成功建立了良好的菌根共生关系,菌根侵染率在20.83%~72.22%之间;随着土壤La、 Pb胁迫浓度的增加,玉米菌根侵染率、生物量、株高、营养元素N、 P、 K、 Ca、 Mg的吸收量均显著降低,而玉米植株的C:P和N:P增加。接种AM真菌能减弱La-Pb交互作用对植物的毒害,促进植物的生长,改善玉米的营养状况,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的C:P和N:P。玉米植株地上部和根部La、Pb浓度分别随着土壤Pb浓度的增加而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在Pb污染土壤,随着外源添加La浓度的增加,玉米植株地上部和根部Pb浓度也随之增加。外源Pb对植物吸收La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在无污染土壤,添加50mg·kg-1的Pb玉米根部La浓度显著降低;在轻度La污染土壤,添加400mg·kg-1的Pb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和根部的La浓度;在中度La污染土壤,添加400mg·kg-1的Pb玉米地上部La浓度显著降低,根部La浓度显著升高。接种AM真菌降低了La-Pb交互作用下植株地上部和根部La、Pb浓度。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能减轻La-Pb交互作用对植物的毒害,利用盆栽试验进一步研究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G. versiforme对玉米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根际pH、易提取球囊霉素蛋白、总球囊霉素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AM真菌减轻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G. versiforme一定程度上提高了La-Pb交互作用下玉米叶片SOD、 CAT. POD等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0.5%~19.6%、0.9%~45%、0.7%~22.5%;促进了玉米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尤其是P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1.3%-62.1%、10.6%~66.0%;根际土壤pH显著增加,增加了0.3%~3.4%;不同程度增加了易提取球囊霉素蛋白和总球囊霉素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0.3%~10.5%、0.6%~8.2%。试验初步证明,AM真菌能减轻La-Pb交互作用对植物的毒害,在稀土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应对AM真菌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今后AM真菌应用于矿区土壤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 La-Pb复合污染 玉米 交互作用 植物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X5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引言13-23
- 1.1 稀土13-17
- 1.1.1 稀土矿藏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13-15
- 1.1.2 稀土矿区土壤污染特征15-16
- 1.1.3 稀土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交互作用16-17
- 1.2 丛枝菌根真菌具有促进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潜力17-21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21-23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21
- 1.3.2 主要研究内容21
- 1.3.3 研究技术路线21-23
- 第二章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长及La、Pb吸收的影响研究23-43
- 2.1 材料与方法23-26
- 2.1.1 培养基质23-24
- 2.1.2 供试植物和菌种24
- 2.1.3 试验设计24-25
- 2.1.4 样品制备及分析测定25
- 2.1.5 数据分析25-26
- 2.2 结果与分析26-37
- 2.2.1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菌根侵染率的影响26
- 2.2.2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26-28
- 2.2.3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N、P、K、Ca和Mg吸收的影响28-32
- 2.2.4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32-34
- 2.2.5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地上部和根部La、Pb浓度的影响34-36
- 2.2.6 La-Pb交互污染对土壤中有效态La和Pb浓度的影响36-37
- 2.3 讨论37-40
- 2.4 小结40-43
- 第三章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43-53
- 3.1 材料与方法43-44
- 3.1.1 培养基质43
- 3.1.2 供试植物和菌种43
- 3.1.3 试验设计43
- 3.1.4 样品制备及分析测定43-44
- 3.1.5 数据分析44
- 3.2 结果与分析44-49
- 3.2.1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44-46
- 3.2.2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46-48
- 3.2.3 La-Pb交互作用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根际pH和球囊霉素蛋白含量的影响48-49
- 3.3 讨论49-51
- 3.4 小结51-53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53-55
- 4.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53
- 4.2 主要结论53-54
- 4.3 存在问题与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1
- 致谢61-62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个人成果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剑峰;;卢柏山 玉米地给了我新的希望[J];科技潮;2012年12期
2 陈远学;李汉邯;周涛;陈新平;黄蔚;刘静;张朝春;徐开未;;施磷对间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3 佟屏亚;;玉米的起源与进化[J];化石;1976年03期
4 陶自荣,郭丽娟;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与普通玉米及其杂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遗传;1983年03期
5 吴移生;玉米缺磷红苗的诊断及其防治[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6 吴移生;玉米红苗的诊判及其防治[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7 王维桐,李福军,安宏伟,崔成祥;玉米小麦间作的效益[J];气象;1993年02期
8 佩德罗·利马;;玉米发源地的物种守护战[J];科学大观园;2014年02期
9 高爱玲;;穿越玉米地[J];科学24小时;2006年05期
10 曹莹;黄瑞冬;李建东;赵天宏;郭伟;王国骄;;铅和镉复合胁迫下玉米对镉吸收特性[J];生态学杂志;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殿鑫;;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2 董永春;涂悦贤;王春林;林举宾;;广东冬种玉米气候适应性分析与区划[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荣树;;江油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探索[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丽丽;;《玉米成熟了》(拓印画)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 1课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5 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佟玉欣;;黑龙江省玉米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郎芳;;玉米套种香菇技术及效益分析[A];辽宁省昆虫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翠娟;杨忠芳;;太原盆地玉米及对应根系土中有害元素含量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朝霞;高强;刘雅正;何春梅;张举仁;;玉米ZmPTF1基因克隆和过表达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郑国清;赵巧丽;乔淑;冯晓;;玉米冠层光谱在农学参数上的应用研究[A];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吕娇;李淑敏;潘明阳;刘昕昕;;不同包膜控释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国闻 铁木 罗小军 刘宏基;走进玉米主产省———吉林[N];期货日报;2005年
2 祁建平 郑 磊;3000公斤假冒玉米种被查扣[N];中国质量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何叶;玉米取代石油的日子近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梁振君 卞王玉珏;订单玉米曾经难产[N];海南日报;2007年
5 曹爱敏 肖明磊;曹先启:玉米皮里谋致富[N];农民日报;2007年
6 ;今年玉米开秤价将上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7 记者 于宁 曹梦南;首届吉林玉米节鲜玉米开园[N];吉林日报;2010年
8 刘雪媛 刘军艳 李咏刚;二九一玉米芯经济本小利大[N];北大荒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吕龙平 通讯员 曹申义 戴晓青;原平:“懒汉玉米”富了勤快农民[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10 媒体人,专栏作家 阿子;玉米这种粮食啊[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小金;西北旱区覆膜对农田雨水分布格局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陈红卫;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于寒;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佳喜;玉米地膜回收关键技术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张德闪;玉米高效利用磷资源的根系互作过程及其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田山君;玉米苗期抗旱品种筛选及抗旱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彭畅;吉林半湿润区玉米旱田氮素收支特征及适宜用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8 宋有洪;玉米生长的生理生态功能与形态结构并行模拟模型[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李绍长;玉米不同基因型的磷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10 刘华琳;玉米对砷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霞;不同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差异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柴颖;氮磷肥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张霞;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物质产出、养分积累及经济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谭杰;钾肥对川中丘区玉米钾素利用及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付永强;尿素类型和施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徐蔚;玉米茎粗QTL定位与遗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昱;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产量及植株碳氮磷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文熙宸;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晁晓乐;施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效率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高慧;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与豌豆间作对土壤水分、养分和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镧—铅交互作用下AM真菌对玉米接种效应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5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