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环境土壤剖面形成过程中铀、钍的演化及其环境有效性
本文关键词:贵州喀斯特环境土壤剖面形成过程中铀、钍的演化及其环境有效性
【摘要】: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风化土壤,近年来,喀斯特地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土壤中出现的氡异常,给环境带来威胁。有研究表明,土壤中氡异常与铀(U)、钍(Th)等放射性核素有关,而在碳酸盐岩风化土壤中U、Th均出现显著富集的现象,这些富集的U、Th是否会成为向环境释放的污染源,还不得而知。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工作,从贵州喀斯特地区采集了5条不同时代碳酸盐岩发育的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质量平衡计算方法,研究了这些剖面中U、Th的分布特征及其在土壤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探讨了U、Th与pH、有机质及主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了影响U、Th分布的因素;运用元素赋存形态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连续化学提取技术,探究U、Th在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活性。通过本研究,增进对U、Th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了解,同时为开展喀斯特区域上放射性环境质量评价、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由不同基岩发育成的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石灰岩的风化程度高于白云岩的风化程度。(2)由于不同碳酸盐岩风化剖面所处的环境差异,导致各剖面上U、Th含量与p H、主量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等的相关性不一致,影响U、Th在剖面中分布的因素可能是多元的,是综合作用的结果。(3)不同时代基岩发育而成的风化剖面,均未检测出可交换态U,U含量最多的三个相态是: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Th主要分布在三个相态中:残渣态、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和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说明Th主要分布在原生和次生的残余物中。(4)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在进一步演化过程中,U、Th在各相态之间均出现了转移或再分配。对于U,随剖面演化,残渣态U趋于分解,碳酸盐结合态U趋于增加,其他相态U也会由于环境的差异出现减小或增加趋势;而Th在剖面演化过程中各个相态均存在较少或增加的可能,且在风化的不同阶段可能转化或转移的形式不同;U和Th的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和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之间均会相互转化。(5)5条研究剖面中,大方剖面、田坝桥剖面、铜仁剖面、猴场剖面的惰性态U所占比例活性态U所占比例潜在活性态U所占比例,而在凤冈剖面中,惰性态U所占比例(平均值为64.07%)潜在活性态U所占比例(平均值为20.29%)活性态U所占比例(平均值为15.64%)。而各剖面中Th所占比例均表现为相同的趋势,即惰性态潜在活性态活性态。(6)关于活性态+潜在活性态U所占比例,铜仁剖面(平均值为44.52%)田坝桥剖面(平均值为40.46%)猴场剖面(平均值为38.20%)凤冈剖面(平均值为35.93%)大方剖面(平均值为30.05%);而活性态+潜在活性态Th所占比例,凤冈剖面(平均值为55.08%)铜仁剖面(平均值为51.83%)猴场剖面(平均值为49.32%)田坝桥剖面(平均值为28.23%)大方剖面(平均值为15.68%)。铜仁剖面和田坝桥剖面土壤中活性态+潜在活性态U比例达到40%以上,凤冈、铜仁以及猴场剖面这三个剖面土壤的活性态+潜在活性态Th比例都达到50%左右,对这几个剖面土壤的环境效应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铀 钍 贵州喀斯特地区 土壤 环境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3 研究内容17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17-19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19-27
- 2.1 采集样品区域概况及样品预处理19-21
- 2.1.1 区域概况19-21
- 2.1.2 样品预处理21
- 2.2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21-23
- 2.3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仪器及其型号23-24
- 2.4 实验方法24-27
- 2.4.1 不同相态铀的提取方法24-25
- 2.4.2 不同相态钍的提取方法25
- 2.4.3 测量土壤剖面样品的pH的方法25-26
- 2.4.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26-27
- 第三章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铀、钍的演化27-43
- 3.1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发育特征27-32
- 3.2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铀的演化32-37
- 3.3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钍的演化37-41
- 3.4 实验操作精度分析41-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铀、钍的环境有效性43-59
- 4.1 土壤剖面铀的化学形态43-48
- 4.2 土壤剖面铀的环境有效性48-50
- 4.3 土壤剖面钍的化学形态50-55
- 4.4 土壤剖面钍的环境有效性55-56
- 4.5 实验精度分析56-57
- 4.6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5.1 结论59-60
- 5.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7
- 附表67-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9-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欣,樊德方;农药的轭合与结合态残留[J];生态学杂志;1991年04期
2 温汉捷,裘愉卓;拉尔玛硒-金矿床元素有机/无机结合态及硒的赋存状态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年05期
3 段雪梅;沈明洁;胡守云;U.Blaha;W.R銉sler;E.Appel;;首钢工业区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及其结合态的磁指示作用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1期
4 侯少范,李德珠,王丽珍,王五一,谭见安;我国土壤中结合态硒的含量和分布规律[J];地理研究;1990年04期
5 翁焕新,吴自军,张兴茂,项海光,王颖,钟国林;红壤中结合态磷在酸化条件下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6 张冬明;李许明;李福燕;李盛;吴鹏飞;郝丽虹;漆智平;;蚯蚓影响下铅在砖红壤中的形态变化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1期
7 吴星;赵平娟;贾永锋;;氢氧化铁和腐殖酸结合态镉在文蛤体内的富集[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曾希柏;杨佳波;孙宝利;李莲芳;白玲玉;;外源水溶性有机物及温度对红壤铜形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1期
9 李t ;;京西煤矿粉尘中二氧化硅赋存状态与展布的研究[J];地质科学;1992年01期
10 林德昌,沈正东,徐通敏;生物样品中离子态和结合态镉分布的测定研究[J];化学世界;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梁亮;冯素萍;鞠莉;;有机物结合态与硫化物结合态分级提取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秦海波;梁良;朱建明;;鄂西南二叠纪黑色岩系中钼的结合态[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12 重金属污染与修复[C];2013年
3 秦海波;朱建明;李璐;雷磊;苏宏灿;;鄂西南恩施高硒土壤中硒的结合态与自然硒[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卿;高颐雄;苗虹;赵云峰;吴永宁;;食品中结合态和游离态氯丙醇含量的检测[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意泽;高彦征;;根际土壤中PAHs结合态残留的时空分布[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莫汉宏;苏允兰;安凤春;;苯氧羧酸等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7 黄鹤翔;田青青;董文;武俊红;;土壤中钚的深度分布和结合态研究[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红阳;干旱胁迫下小麦发育籽粒胚细胞内结合态多胺的功能[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孙晓华;肉类热加工过程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及其内外源影响因素[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童非;土壤组分和环境因素对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非生物环境过程的影响及机制[D];南京大学;2016年
4 殷宪强;胶体对铅运移的影响及铅的生物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之鹏;膜生物反应器—蠕虫床耦合系统中EPS的膜污染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张洪;基于化学诱导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根际过程[D];西南大学;2008年
7 于颖;铜—农药污染的土壤生态化学脱毒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年
8 曾路生;土壤—水稻/蔬菜作物系统中镉、铅的生态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敏;超声波辅助H_3PO_4、KOH、KH_2PO_4萃取土壤中的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意泽;根际土壤中PAHs结合态残留的时空分布及植物可利用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罗倩;名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硒的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柯思敏;荔枝结合态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韩月;设施条件下不同施肥对土壤中镉的生物效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郭子川;古水稻土有机质演变规律及其腐殖质组成特征[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朱梦旭;白酒中易挥发的有毒有害小分子醛及其结合态化合物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8 王小龙;贵州喀斯特环境土壤剖面形成过程中铀、钍的演化及其环境有效性[D];南华大学;2016年
9 杨帆;结合态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原田;不同地区石榴皮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成分分析与功能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8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5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