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建立及其在“猪粪污—果林”模式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29 13:38
本文关键词: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建立及其在“猪粪污—果林”模式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农场 评价体系 适应性评价 猪粪污-果林
【摘要】: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是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的有效方式,其中“猪粪污-果林”模式在国内家庭农场中应用广泛,发展前景良好。本文目的是建立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并应用该体系评价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适应性。本文可为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提供评价体系,也可为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角度构建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共80家,300-1000头单批养殖规模的肉猪家庭农场,应用该评价体系对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并以该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层面对我国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适应性进行评价。2、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评价中,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得分最高即适应性最好的是华南地区,其次是华中地区,再次是华东地区,最后是西南地区。3、不同单批养殖规模的适应性评价中,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最好的是单批养殖规模400-600头。综上所述,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较好的地区是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适应性最好的单批养殖规模是400-600头。因此,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发展可以参考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发展方式,不同地区的家庭农场需因地制宜地控制单批养殖规模和配套果林面积。
【关键词】:家庭农场 评价体系 适应性评价 猪粪污-果林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13;F323.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前言8-17
- 1.1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概况8-11
- 1.1.1 家庭农场的概念及特征8-9
- 1.1.2 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及意义9
- 1.1.3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9-11
- 1.2 国内外家庭农场对比分析11-14
- 1.2.1 国内外家庭农场的共同点11-12
- 1.2.2 国内外家庭农场的差异12-14
- 1.2.3 小结14
- 1.3“猪粪污-果林”模式及其适应性评价的必要性14-16
- 1.3.1 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14-15
- 1.3.2“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评价的必要性15-16
- 1.4 本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16-17
- 2 材料与方法17-29
- 2.1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构建17-24
- 2.1.1 层次分析法概述17
- 2.1.2 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17-19
- 2.1.3 指标量化与权重确定19-24
- 2.2 调研方案24-27
- 2.2.1 调研对象24-25
- 2.2.2 调研内容25-26
- 2.2.3 采样及测定指标方法26-27
- 2.3“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评价方法27-28
- 2.4 数据统计处理28-29
- 3 结果与分析29-47
- 3.1 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结果29-33
- 3.1.1 评价体系的结构29-30
- 3.1.2 评价指标的权重30-33
- 3.2 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利用现状调研结果33-39
- 3.2.1 猪粪污利用的基本情况33-34
- 3.2.2 配套果林面积和环保投入的地区差异34-35
- 3.2.3 猪粪污处理利用现场的环境差异35-38
- 3.2.4 小结38-39
- 3.3 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分析39-47
- 3.3.1 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评价39-41
- 3.3.2 不同单批养殖规模的适应性评价41-44
- 3.3.3 不同配套果林面积的适应性评价44-47
- 4 讨论与结论47-54
- 4.1 讨论47-53
- 4.1.1 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47-48
- 4.1.2 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的差异48-51
- 4.1.3 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发展建议51-52
- 4.1.4 研究展望52-53
- 4.2 结论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60
- 附录A:调研问卷60-63
- 附录B:指标权重确定-专家会议法63-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文彬;;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家庭农场构建的制度经济学探究[J];生产力研究;2015年12期
2 顾东祥;杨四军;杨海;;“猪—沼—果(谷、菜)—鱼”循环模式应用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5年03期
3 龙红芡;王中强;宁中华;;未来专业蛋鸡家庭农场养殖适宜规模分析[J];中国家禽;2015年02期
4 邓菲;高志强;;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研究综述[J];农业工程;2015年01期
5 黄恒;冯超;黄诚;曹芸;向梳瑕;;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初探[J];四川畜牧兽医;2015年01期
6 曾珍;陈兵兵;范琴;;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政策比较研究[J];经济师;2015年01期
7 冯飞;李义书;张益焘;刘媛媛;陈伟;邢斯程;王燕;廖新O,
本文编号:753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5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