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折和弯曲型碳纳米豆荚结构中富勒烯聚合机制
本文关键词:弯折和弯曲型碳纳米豆荚结构中富勒烯聚合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碳纳米豆荚结构是一种类似于豆荚状构型的新型超分子结构,通过富勒烯分子填塞于碳纳米管一维空腔中形成。对该结构进行高温热处理或者电子辐照,将会引起碳管内富勒烯链的逐步聚合,并逐渐形成一个内壁碳纳米管。尽管实验和理论上对碳纳米豆荚结构、聚合机制、相关性质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大部分工作都是关注外管为直型无缺陷碳纳米管的碳纳米豆荚结构及其聚合行为,而对实验中经常出现的外管为弯折型和弯曲型碳纳米管内富勒烯的聚合行为和最终结构鲜有研究。本论文基于经验势能量驱动的动力学蒙特卡罗法,首次在原子尺度对弯折和弯曲构型的碳纳米豆荚结构中的富勒烯受热聚合行为和最终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考察了在这类特殊构型的外碳管中富勒烯受热聚合的可行性,并将聚合过程和最终产物结构与无缺陷直壁碳纳米管中富勒烯聚合情况比较,分析其异同,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外管弯折角度以及连接结处五、七元环缺陷相对位置对富勒烯聚合行为和最终结构有显著影响。总体来说,受外管束缚影响,富勒烯在弯折管中能够受热聚合形成与弯折外管相似的结构,即两边为不同手性的无缺陷碳纳米管,中间有单个五、七元环缺陷组成的连接结。内管缺陷结在小角度弯折外管(18,0)?(17,1)和大角度弯折外管(18,0)?(10,10)情况下能够复制外管连接结处五、七元环缺陷相对位置。但对于中间弯折角度的外管(18,0)?(15,5)来说,由于缺陷结形成能较高,其五、七元环缺陷的相对位置不会复制外管分布,而是在诸多能量因素竞争中重新分布,达到最低能量构型。另外,在弯折角度较小的(18,0)?(17,1)外管中,由于中间连接结引起的腔体变形较小,亦能形成无缺陷的单壁碳管。同时,受有限时间尺度下的动力学机制影响,聚合而成的富勒烯产生具有较多缺陷的无序管状结构的几率较高。(2)在弯曲型碳纳米豆荚结构中,对于曲率较小的外碳管,受热聚合而成的内壁碳纳米管能够复制外碳管平滑弯曲的无缺陷构型。但随着曲率增加,富勒烯聚合成平滑弯曲内管的难度越来越大,出现平滑弯曲内管向弯折内管转变的现象,其转变取决于在不同弯曲曲率外管刚性束缚条件下,内管平滑弯曲构型的曲率能与弯折构型连接结的形成能之间竞争的结果。(3)对多次随机模拟结果中有明确手性的结构统计显示,无论弯折型外管还是弯曲型外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在直管聚合中出现的大手性角度分布的趋势,同时能够对管壁层间距分布进行调节。该结果意味着通过选择不同弯折或弯曲的外管结构,可能改变富勒烯聚合而成的内管结构分布。
【关键词】:弯折碳纳米豆荚 弯曲碳纳米豆荚 聚合机制 动力学蒙特卡罗法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Q127.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富勒烯简介11
- 1.2 碳纳米管简介11-17
- 1.2.1 碳纳米管结构12-14
- 1.2.2 欧拉定理在碳纳米管中的应用14
- 1.2.3 碳纳米管的缺陷14-15
- 1.2.4 碳纳米管的性质及应用15-16
- 1.2.5 碳纳米管的常用制备方法16
- 1.2.6 碳纳米管的结构对物理化学性能及应用的影响16-17
- 1.3 碳纳米豆荚状结构简介17-20
- 1.3.1 碳豆荚的基本结构和受热聚合机制18
- 1.3.2 豆荚法制备双壁碳纳米管的优势18-19
- 1.3.3 豆荚法制备双壁碳纳米管的研究近况19-20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20-21
- 本章小结21-22
- 第二章 计算模型和方法22-26
- 2.1 初始模型介绍22-23
- 2.2 经验势介绍23
- 2.3 能量驱动的动力学蒙特卡罗方法介绍23-25
- 2.3.1 SW碳碳键旋转24
- 2.3.2 能量驱动的动力学蒙特卡罗方法流程图24-25
-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弯折型碳纳米豆荚内富勒烯的聚合26-43
- 3.1 初始模型与计算细节26-28
- 3.1.1 三种弯折型碳纳米豆荚的初始结构26-27
- 3.1.2 计算细节27-28
- 3.2 结果与讨论28-39
- 3.2.1 (18,0)∧(17,1)型外管中富勒烯的聚合28-32
- 3.2.2 (18,0)∧(15,5)型外管中富勒烯的聚合32-36
- 3.2.3 (18,0)∧(10,10)型外管中富勒烯的聚合36-39
- 3.3 三种弯折型外管束缚下内管聚合过程的比较及讨论39-41
- 3.3.1 聚合成功率39-40
- 3.3.2 能量变化趋势40-41
-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弯曲型碳纳米豆荚内富勒烯的聚合43-53
- 4.1 初始模型与计算细节43-44
- 4.1.1 三种弯曲型碳豆荚的初始结构43-44
- 4.1.2 计算细节44
- 4.2 结果与讨论44-51
- 4.2.1 (18,0)-50dg型外管中的富勒烯聚合44-47
- 4.2.2 (18,0)-30dg型外管中的富勒烯聚合47-49
- 4.2.3 (18,0)-70dg型外管中的富勒烯聚合49-51
- 4.3 三种弯曲角度外管束缚下内管聚合过程的比较及讨论51-52
- 4.3.1 聚合成功率51
- 4.3.2 (18,0)-30dg和(18,0)-50dg手性变化趋势51-52
-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与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64
- 致谢64-65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田瑞雪;董英鸽;胡胜亮;;电化学刻蚀制备的荧光碳纳米颗粒[J];发光学报;2012年02期
2 李甫;程博闻;康卫民;李磊;;新型碳纳米纸国内外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4年02期
3 郑瑞廷;程国安;赵勇;刘华平;梁昌林;;乙炔催化裂解制备碳纳米带及其结构表征[J];新型炭材料;2005年04期
4 吴承汕;;日科学家称纯净碳纳米突对人体细胞基本无害[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5期
5 夏晓红;罗永松;徐向菊;余雪里;贾志杰;;大批量生产单分散碳纳米棒(英文)[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1期
6 陈坚;曹志群;谢美求;陈泽宗;;碳纳米球的制备研究[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7年04期
7 张清林;夏明霞;宁乃东;李红星;蔺西伟;王岩国;;原位电子束诱导沉积制备碳纳米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2007年04期
8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9 卢利平;;又一种高性能新型碳纳米管材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3期
10 张忠模;;可有效抗治肿瘤的含碳纳米突复合体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蝶;李海涛;刘阳;;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阳;;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催化与生物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黄超伯;钱勇;赖垂林;陈水亮;李婷婷;王素琴;侯豪情;;虎尾型碳纳米结构[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4 朱志远;巩金龙;朱德彰;;荷能粒子驱动的碳纳米结构构建[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5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涛;姚永毅;杨堂;吴玉蓉;向瑞礼;;聚丙烯腈在离子液体中均相热稳定化制备碳纳米球[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刘阳;;碳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及其在催化与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李海涛;刘阳;黄慧;;一步超声法合成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及其优异荧光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曾珍;卢港龙;刘剑飞;;碳纳米结构原子模型自动生成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龚俊;安学勤;;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张可喜;日本科技寻求突破 碳纳米战场决雌雄[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陈丹;《科学美国人》杂志点评2006[N];科技日报;2006年
3 华凌;全碳纳米晶体管耐揉且性能良好[N];科技日报;2012年
4 ;德科学家研制出超硬纳米材料[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冯卫东;车窗“兼职”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吴仲国;日本用碳纳米线圈制成电子枪[N];科技日报;2001年
7 樱敬;GSI Creos的新型纳米碳复合材料方面有望发挥威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8 记者 何德功;世界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耀平;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和形成机理及其传感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郑学刚;荧光碳纳米颗粒制备及其白光转换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鹏;新型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绿色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可可;碳纳米电极的制备方法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勇;氮掺杂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容去离子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姜晓萍;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孙燕明;碳纳米线圈的热、电特性及其复合碲化银纳米热电材料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华;基于碳纳米墙的半导体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明;碳纳米结与柔性电子器件力学性能的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马赫;碳纳米管生长机理及碳纳米线圈光电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婷;基于碳纳米管的碳纳米导电纸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高磊;碳纳米管基磁性复合材料分离分析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陈伟;碳纳米环塌缩过程的结构演变及螺旋自组装[D];山东大学;2015年
4 庞胜彬;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詹冬武;氮掺杂碳纳米笼及其复合物的构筑与催化氧化H_2S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辰伟;单根多晶—非晶碳纳米线圈的电学性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娄昀t
本文编号:327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32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