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昔格达组地层 大断面隧道 变形特征 数值模拟 现场测试
【摘要】:为掌握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特征,确保大断面隧道施工期间围岩的稳定性,以改建铁路成都至昆明线米易至攀枝花段桐梓林隧道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多断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中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的时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洞周围岩变形以竖向沉降为主;拱顶先行沉降与上台阶开挖引起的拱顶沉降之和占总沉降的41.3%,超前影响范围为1.3D;隧道开挖期间拱顶沉降和拱脚水平收敛主要受中台阶开挖的影响;隧道拱顶沉降随时间变化的预测公式为U=102.105·exp(-5.33/X);隧道拱脚水平收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公式为L_1=19.552·exp(-7.49/X);隧道墙腰水平收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公式为L_2=17.862·exp(-23.26/X)。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第四工程公司;
【关键词】: 昔格达组地层 大断面隧道 变形特征 数值模拟 现场测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849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WJTU11ZT33)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955)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2009.GD20-B) 交通运输部西部科技项目(2013318J13340)
【分类号】:U456.31
【正文快照】: 0引言昔格达组地层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工程性质较差的河湖相沉积半成岩,以攀西地区盐边县红格乡昔格达村命名,呈不连续的南北向片状、条带状分布,面积约4万km2[1]。该地层水稳性较差,遇水后易泥化、崩解,强度大幅度降低。在该地层中开挖隧道,易产生围岩大变形,初期支护结构开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志宇;;攀西地区昔格达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11期
2 王世才;;一起塌方事故[J];建筑工人;1985年06期
3 董凤强;许利东;;西昌“昔格达组”填筑土试验分析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4年05期
4 徐则民;刘文连;;昔格达组地层研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J];地学前缘;2011年05期
5 张家明;刘文连;徐则民;李乾坤;;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岩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6 张家明;徐则民;刘文连;;阶梯地形对西昌昔格达组三维地基地震动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2年02期
7 朱学雷,吉随旺,庄卫林,汪洋,吴兴序;昔格达组地层泥质粉砂岩承载板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1期
8 孟庆会;张家明;徐宗恒;;西昌昔格达组粉质黏土塑性指数主要控制因素[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34期
9 朱迪生;张光碧;蒋明建;陈红其;;昔格达组地层内暗渠开挖边坡稳定性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07年03期
10 张威;李丽;徐则民;;昔格达组地层承载力综合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书兵;赵志中;乔彦松;蒋复初;;泸定昔格达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2 蒋复初;;东亚地貌边界带演变及构造—气候相互作用[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3 黄万波;王景文;邱铸鼎;郑绍华;;元谋组、龙街组及昔格达组的时代对比[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七辑)[C];1978年
4 陆恩施;;大桥水库副坝址昔格达组岩石地基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A];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聂影;薛尚铃;肖启华;梁义聪;;昔格达地层用作攀西新基地地基填料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南杰;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昔格达组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许瑞宁;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规律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孟庆会;西昌昔格达组地层粘土塑性指数形成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泽萍;西昌昔格达组地层粘土塑性指数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5 刘思妤;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地基土形成机制及其工程适宜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志强;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永生;川西晚新生代昔格达组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威;昔格达粘土岩水理及力学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晓雯;古金沙江—古昔格达湖—金沙江的转换机理及其成矿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吴焕恒;西昌某边坡昔格达组地层蠕变试验及其边坡蠕变变形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1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8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