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的交通出行方式识别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手机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的交通出行方式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准确有效地获得居民出行活动事件信息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高效开展交通设施建设,调整道路资源分配,提升居民出行效率。而随着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状态瞬息万变,传统居民出行调查周期长、成本高等缺陷凸显。手机加速度传感器技术作为智能手机的兴起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其具有的实时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等特性被部分交通行业学者所发掘,应用手机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辅助进行居民出行信息采集工作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提出利用手机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识别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识别,研究并选择模式识别算法对试验数据进行识别效果评估。首先,研究了四种常用的模式识别算法,对这几种算法的定义、原理、优缺点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接着设计了手机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实验,选择了两条出行路线,结合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应用GPSurvey手机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并且同时记录出行日志用于对比分析。采集得到原始数据后,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取其相关特征,为后续的出行方式识别奠定一定的基础。然后选择了多种出行方式数据,分别依据三轴加速度和合加速度属性,运用四种算法建立训练模型,并结合出行日志对各模型进行了效果对比。随后应用效果相对较好的两个模型,在三种单一出行方式中各选择五组实例进行出行方式识别,结果指出,步行-出租车-步行的识别效果最好,其次是步行-地铁-步行,步行-公交车-步行的识别效果最差;三轴加速度作为识别所依据的属性时,两种模型的识别效果较好,而加速度的效果较差。最后选择了一组组合出行方式的训练数据,使用决策树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并直接对另一组组合出行方式的实例数据进行识别,发现效果不理想,在对识别数据分析后,使用小波分析对加速度数据进行分段,对每一段出行进行方式识别,选择识别率最高的方式作为单一出行段的出行方式,对比依据不同属性建立的模型的识别效果得到,识别成功率均超过了80%;三轴加速度作为识别依据的属性时,分段识别的效果较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温加速度传感器[J];仪器仪表通讯;1972年05期
2 盛党红;高α值加速度传感器标定方法的理论探讨与分析[J];无损检测;1999年12期
3 ;一种汽车加速度传感器冷却系统[J];传感器世界;2014年02期
4 姚志昌,徐茂锋,杨志伊;振动用加速度传感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J];中国设备管理;2000年05期
5 李立京,李醒飞,张国雄;利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电梯运动特性[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1年06期
6 吴慧新,韩晓林;加速度传感器互易校准的新方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1年02期
7 张中平;微硅高g加速度传感器工艺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2年04期
8 杨文硕;双岛五梁式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分析[J];计量学报;2002年03期
9 于桂臻,孟伟,任国晶;谐振梁在高量程加速度传感器非线性测试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4年02期
10 周令,余小华,毕艳;微机械3031型加速度传感器特点分析及应用[J];电测与仪表;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代华;袁刚;赵艳;侯向红;;一种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原理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杨文硕;杨利娟;刘传洋;;高频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研究[A];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茅盘松;孟军;;微硅加速度传感器的发展[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达明;袁丽冬;;加速度传感器在倾斜测量中的应用[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孙景峰;杨庆新;张闯;杨文荣;刘福贵;;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外围电路的研究与设计[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文荣;杨庆新;孟红芳;陈海燕;刘素贞;;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磁场的分析与设计[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丽娜;董金明;赵琦;;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计步器系统[A];全国第二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刘国文;薛旭;张承亮;万蔡辛;刘雪松;李丹东;;一种“三明治”加速度传感器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9 彭泳卿;陈青松;邹江波;;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压膜阻尼分析与设计[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10 钟秋海;张高明;李宪玉;;加速度作用下人体血容量数学模型辨识方法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寅虎;加速度传感器期待大市场[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卢庆儒;应用广泛的3轴加速度传感器[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3 徐岩 编译;可靠性好的应变型加速度传感器[N];电子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艳秋;加速度传感器手机应用升温 特色应用带动技术升级[N];中国电子报;2010年
5 成都 温成宜 编译;加速度传感器用的驱动电源[N];电子报;2013年
6 ;MEMS为手机增添卖点[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荣;国投资产管理公司 拟转让联能科技9.68%股权[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邰举;机主跌倒手机可自动求救[N];科技日报;2007年
9 意法半导体大中国区模拟及传感器事业部技术市场经理 吴卫东;MEMS加速度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业界期待双赢[N];中国电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艳秋 冯晓伟 冯健;开发商借MEMS增势拓展加速度传感器组合新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晶晶;基于冗余并联机构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袁刚;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系统及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新;应变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4 汪延成;仿生蜘蛛振动感知的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曾楠;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王雷;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7 张祖伟;基于声光效应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张兆华;MOS环振式数字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赵双双;微光学集成的高精度MOEMS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吴宇;微纳光纤环MOEMS加速度传感器理论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娟;基于跑道型谐振腔固支梁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付芳艳;高速公路防连环撞预警装置设计[D];郑州大学;2015年
3 徐磊;基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木材无损检测仪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姚雪庭;摆锤式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校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罗配良;193nm激光制作的珐珀加速度传感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坤;一种V型悬臂梁结构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赵源;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彭际群;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飞龙;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跌倒检测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陶唐;基于ADXL345的动态人体姿势检测无线系统[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57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15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