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诱发结构变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7 11:38

  本文关键词: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诱发结构变形特征研究 出处:《现代隧道技术》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盾构隧道 近距离下穿 既有车站 结构变形


【摘要】:文章以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新建盾构区间隧道下穿北京地铁2号线既有鼓楼大街站结构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新建双线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过程中诱发的车站结构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双线盾构掘进的影响区域主要在隧道附近的两道沉降缝范围内,车站结构的变形总体上符合正态分布,两道沉降缝之间沉降槽体积约占到总体积的80%,左线隧道施工引起的车站结构变形略微大于右线隧道。道床结构最大沉降发生在隧道中心处,轨面的最大变形发生在双线隧道的中间。道床和轨面结构变形主要发生在盾尾脱出后,而隧道壁的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盾构刀盘到达至盾尾脱出过程中。该研究结果对指导盾构隧道施工及反馈设计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
[Abstract]:Both the Gulou Street Station Based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 Beijing Metro Line 8 phase two new shield tunnel in Beijing Metro Line 2, using the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measurement combining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ion stru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new wear induced by shield tunnel near dist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double shield tunneling is mainly in the area near the tunnel two settlement range, the total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tion in line with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two settlement between the settlement volume accounted for about 80% of the total volume, caused by tunnel construction of left line stations structure deformation are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right line tunnel. The maximum settle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ballast i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tunnel, and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of the rail surface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the double line tunnel.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ck bed and the rail surface mainly occurred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shield tail, and the settl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the tunnel wall mainly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hield cutter disk reaching to the shield tai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hield tunnel and the design of feedback.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北京市教委重大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ZDZH20141141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261212)
【分类号】:U455.43
【正文快照】: 修改稿返回日期:2014-11-011引言目前,国内外各大城市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完善,换乘节点不断增加,地下交通工程交叠设计、交叉施工、相互影响的局面越来越多,相继出现了新建地铁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或者车站的情况。摸清新建隧道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或车站诱发的变形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如路;蔡轶曼;刘建航;;上海市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隧道穿越地铁运营线路的监护工程[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4年03期

2 沈斌;“盾构一号软件”的开发研究[J];施工技术;2005年06期

3 刘东亮;电液比例技术在盾构推进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机械;2005年08期

4 高俊强,胡灿;盾构推进和地表沉降的变化关系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袁嘉,邓玉军;盾构不能推进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工程机械;2005年01期

6 管会生;高波;;盾构切削刀具寿命的计算[J];工程机械;2006年01期

7 范伟;;盾构隧道始发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2期

8 龚国芳;胡国良;杨华勇;;盾构推进系统同步协调控制实验分析[J];液压与气动;2006年07期

9 朱合华;徐前卫;傅德明;廖少明;张冠军;;地层适应性盾构模型试验设计方法初探[J];岩土力学;2006年09期

10 刘慧彬;;与世界最大直径盾构的亲密接触[J];建筑机械;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磊;孙连;;基于盾构施工数据库的盾构动态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研究[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斌;;“盾构之星软件”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盾构姿态自动监测的原理与方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继文;;盾构隧道与下立交长距离叠交工程设计施工技术[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志鹏;方江华;张智宏;;小半径隧道中盾构分体始发施工技术[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斌;;“盾构之星软件”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盾构姿态自动监测的原理与方法[A];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合华;徐前卫;廖少明;傅德明;张冠军;;土体-盾构机器系统的相似理论研究[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方依文;李青林;王文治;郑仔弟;;盾构下穿城铁线施工技术[A];北京市政第一届地铁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龚国芳;胡国良;杨华勇;;盾构推进系统同步协调控制实验分析[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庄欠伟;龚国芳;杨华勇;;盾构机推进液压系统比例压力流量复合控制仿真[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潘国荣;徐然;陈晓龙;;盾构姿态可视化自动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A];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媛 通讯员 焦绪;为了让盾构在老街“足下”穿行[N];建筑时报;2009年

2 通讯员 冯玉平;十八局集团四公司盾构施工创“天津速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3 本报通讯员 刘健 高锐轩;“滴水不漏”穿越长湖[N];人民铁道;2009年

4 记者白秀喜 通讯员高锐轩 刘健;我国最长湖底盾构隧道贯通[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袁弘;宁愿地下苦 确保地面安[N];成都日报;2009年

6 盛芳 陆政 蔡耀放 徐列;中国技术登上世界之巅[N];建筑时报;2009年

7 陈关兴;多项世界第一的背后……[N];建筑时报;2009年

8 记者 陈怡 通讯员 陈烨;新工艺提高轨交建设速度近一倍[N];上海科技报;2011年

9 记者  陈汶鑫 通讯员  蔡耀放;85吨盾构“大刀盘”到位[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张奕 郭艺s,

本文编号:1341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341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