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黏弹性边界的地下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模型
本文关键词: 地下隧道 地震响应分析 非线性 等效线性法 黏弹性边界 边界等效节点力 出处:《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黏弹性边界方法和地震动输入等效节点力方法模拟半无限场地的地震激励,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地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模型。模型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模拟土体非线性,采用瑞利阻尼和材料阻尼相结合方法模拟土体阻尼,分别考虑衬砌中混凝土和钢筋的非线性,以及衬砌和土体之间的接触。通过与文献比较,对整体模型的精度进行验证,并以天津市深厚覆盖层场地中某地铁双隧道为例进行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研究表明,隧道间距较小时隧道之间存在显著相互作用,非线性地震动应力显著增大。本文模型可用于地下隧道一类结构的抗震验算分析。
[Abstract]:The viscoelastic boundary method and the equivalent nodal force method of ground motion input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excitation of semi-infinite site, and the genera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excitation.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model of underground tunnel is established. The equivalent lineariz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nonlinear soil mass and the Rayleigh damping and material damping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oil damping. The nonlinearity of concrete and reinforcement in lining and the contact between lining and soil are considered respectively. The accuracy of the whole model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literature. The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a subway double tunnel in a deep overburden site in Tianjin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unnels when the tunnel spacing is small. The nonlinear ground motion stres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he model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for seismic checking analysis of a kind of underground tunne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天津市土木工程结构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2JCZDJC29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348)
【分类号】:U452.28
【正文快照】: 0前言近年来,地下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问题受到极大关注,如文献[1-8]等,研究多采用有限元方法,主要包括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有限元—无限元耦合方法、有限元—人工边界方法等。在这些有限元分析中,多采用基岩固定、两侧水平自由边界或两侧施加人工边界的模型,在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彬;刘晶波;尹骁;;双层地铁车站的强地震反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2 李建波;陈健云;李静;林利民;;软土浅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多因素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3 刘如山;邬玉斌;杜修力;;用纤维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4 曹炳政,罗奇峰,马硕,刘晶波;神户大开地铁车站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4期
5 张鸿,毕继红,张伟;地铁隧道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6 庄海洋;陈国兴;;双洞单轨地铁区间隧道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7 夏进平;陶连金;王文沛;王开源;沈立伟;;交叉隧道在不同夹层土体厚度下的地震响应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刘晶波,李彬,谷音;地铁盾构隧道地震反应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宋林;孟昭博;吴敏哲;袁俊;;双层岛式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02期
10 刘晶波,吕彦东;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的一种直接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音;刘晶波;;三维结构—地基动力系统高效算法精度问题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2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3 张宇旭;程磊;叶红;;基于ANSYS的三维自由场地震动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4 李老三;杨小礼;;大断面隧道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J];安徽建筑;2007年01期
5 ;A 1D time-domain method for in-plane wave motions in a layered half-space[J];Acta Mechanica Sinica;2007年06期
6 邓們,都浩,刘艳;基于耦合模型的地下隧道抗震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7 李建波;陈健云;李静;林利民;;软土浅埋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多因素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8 程小虎;;梁单元模拟管片接头的盾构衬砌计算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李洪煊;蔡新;武颖利;易剑刚;;水下公路隧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10 柳锦春;还毅;李建权;;人工边界及地震动输入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亚琦;陈琴;崔建华;;坝体—地基—库水体系的动力有限元分析及其工程应用[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李同春;朱寿峰;赵兰浩;胡继刚;;考虑坝体与坝肩动力相互作用的坝肩稳定动接触降强算法[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3 杜修力;徐海滨;赵密;王进廷;;地震波斜入射对高拱坝地震反应的影响[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4 谯雯;刘国明;;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防洪堤动力有限元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5 刘志贵;万仁辉;;与地下结构抗震相关的若干问题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6 梁波;陈兴冲;;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技术难点及力学问题[A];工程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晶波;闰秋实;杜义欣;伍俊;;地铁地下结构内爆炸动力反应问题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赵源;杜修力;赵密;李立云;;地下结构地震响应中的地震动输入探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9 李正农;周振纲;;墩高对矩形渡槽结构水平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10 梁波;王志勇;;溶洞存在对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郜新军;地震及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大跨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武成浩;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理论的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何伟;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与地表建筑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谢志南;波动数值模拟人工边界的稳定问题[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唐晖;地震波动数值模拟及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胡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杨宇;场地地震波动模拟中透射边界稳定性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胜兵,赵毅,赵跃堂,刘建新,王明洋;地下结构在竖向和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2 周健,苏燕,董鹏;软土地层地铁及地下构筑物抗震动力分析研究现状[J];地下空间;2003年02期
3 周林聪,陈龙珠,宫必宁;地下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4 谷拴成;朱彬;杨鹏;;地下结构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5 陶连金;王沛霖;边金;;典型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6 杨小礼,李亮;层状地基中交通隧道地震反应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马伟东;王国波;谢伟平;;武汉市地铁车站结构的三维地震响应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8 姜忻良,宋丽梅;软土地层中地下隧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9 杨伟林,陈国兴,严新育,高志兵;软土地基深开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10 楼梦麟,王文剑,朱彤,马恒春;土-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土层边界影响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健云;李建波;李静;胡志强;;土层性质及结构特性对地铁车站的影响[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彬;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卢华喜;成层地基—桩基—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皇民;浅埋双洞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布占宇;谢旭;;不同阻尼计算模式对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的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06年02期
2 李睿;叶燎原;陈瑛;;位于平曲线上梁桥的空间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2期
3 严琨;周亦唐;李睿;;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8年05期
4 张胤;洪挺;胡志伟;;大跨度连续刚构抗震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01期
5 蒋昌锋;;高墩曲线连续梁桥的横向地震响应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24期
6 赵灿晖;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分析中的非一致地震激励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郭毅之,金先龙,丁峻宏,曹文宏;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的并行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5期
8 王克海;李茜;;高墩桥梁地震响应分析[J];世界桥梁;2006年01期
9 曹文宏;乔宗昭;金先龙;陈鸿;;外环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J];中国市政工程;2006年01期
10 高学奎;朱f^;李辉;;近场地震作用下深水桥墩的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欣;沈火明;;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地震响应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顾萍;陆光闾;;刚性索铁路斜拉桥抗震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李杰;李娜;郑凯锋;;自锚式悬索桥结构参数对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林新元;;徐水河大桥地震响应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5 晏启祥;何川;耿萍;;盾构隧道联络通道的地震响应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玉华;楼文娟;;三维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非线性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彭大文;王忠;;中承式钢管砼肋拱桥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陈宝春;余健;吴庆雄;;活性粉末混凝土箱形拱桥地震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汤永净;丁春林;周顺华;;布谷孜大桥地基与基础地震反应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10 赖苍林;宗周红;;考虑行波效应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张同飞;闯难关宵旰攻坚 桥梁人百炼成钢[N];人民铁道;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蕾;大跨度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及振动台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李永波;考虑冻土—桩动力相互作用的长大桥梁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闫斌;高速铁路中小跨度桥梁与轨道相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孔戈;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曹小平;强震作用下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6 郜新军;地震及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大跨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昆;大跨连续拱桥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2 杜建涛;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王斌;独塔钢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孙启鑫;单承重面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5 薛宪政;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其抗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明杰;五跨连续拱桥的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武董;超深水高墩桥梁的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8 刘兵;深水库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9 孟江;铁路曲线刚构—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宝夫;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8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5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