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非通航孔85m连续组合梁桥施工关键技术
本文选题:组合梁桥 切入点:钢管复合桩 出处:《世界桥梁》2016年01期
【摘要】:港珠澳大桥浅水区非通航孔桥为11联双幅85m连续组合梁桥,基础采用钢管复合桩,承台及墩身采用预制拼装结构,承台深埋于海床内,上部结构采用组合梁结构。桥位处地质复杂、环境恶劣,利用"小天鹅"号运架双体船搭载整体导向架系统,实现复合桩基础钢管三次定位,精确控制钢管插打;承台+底节墩身整体预制时钢筋按4个模块分别绑扎,组拼成整体后应用自动化开合模板浇筑混凝土,并采用裂纹控制技术及防腐措施;承台+底节墩身预制构件采用"小天鹅"号运架一体船运输、起吊下放进入锁口钢套箱围堰内,通过复合桩桩顶三向调节装置精确定位安装;组合梁的钢梁在工厂加工成板单元后,船运至中山预制场进行整孔组拼,混凝土桥面板采取纵向分块、横向整幅预制,二者结合成组合梁后由"天一号"运架一体船逐片吊装。
[Abstract]:The non-navigable bridge in shallow water area of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is composed of 11 pairs of continuous 85m composite beam bridges with steel pipe composite piles as foundation, prefabricated assembly structure for cap and pier body, and the cap being buried deep in the seabed. The superstructure adopts the composite beam structure.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bridge is complex and the environment is bad. By using the "Swan" catamaran carrying the whole guide frame system, the steel pipe of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 can be positioned three times and the steel pipe insertion can be controlled accurately. When the pier body of the bottom of the cap is prefabricated, the steel bar is bound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four modules, and the automatic opening and closing formwork is used to cast the concrete, and th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and anticorrosive measures are adopted. The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of the pier body of the bottom section of the cap are transported by the "Little Swan" carrier in one body, and the lifting and lowering into the cofferdam of the locking port steel casing box, and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installation through the three-way adjusting device of the top of the composite pile; After the steel beam of composite beam is processed into a plate unit in the factory, the steel beam is shipped to Zhongshan precast yard for the whole hole assembly. The concrete deck slab is divided into longitudinal blocks and prefabricated horizontally.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beams, the composite beam is hoisted one by one by the "Tian-1" carrier.
【作者单位】: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U44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于晨;“钢筋混凝土组合梁桥非线性分析与承载能力研究”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J];公路交通科技;1992年03期
2 娄有原;钢筋混凝土组合梁桥全过程的非线性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1994年01期
3 楼庄鸿;几种有特色的组合梁桥[J];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4 徐德标,黄才良,刘春城;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刘云飞,李明;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梁桥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4期
6 白玲,史永吉;组合梁桥的施工[J];桥梁建设;2004年06期
7 江建斌;张永水;曹淑上;;大跨径连续-刚构组合梁桥施工仿真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8 魏亚妮;;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体系转换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07年10期
9 郭磊;孙东超;;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裂缝问题的研究综述[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7期
10 田明昱;黄杰;;连续—刚构组合梁桥设计、施工关键问题的探讨[J];水利水电施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刘玉擎;黄生富;;桁腹式组合梁桥节点构造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邵旭东;周爱国;潘仁胜;李积泉;曹君辉;;超高性能轻型组合梁与传统钢梁及组合梁的对比分析[A];2013年二省二区大型桥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方志禾;叶权生;;双张法部分预应力工字型肋组合梁桥[A];第九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4 何池;薛伟辰;李杰;;预应力组合梁长期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5 周伟翔;刘玉擎;曾明根;邵长宇;;连续组合梁桥钢与混凝土连接技术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王元清;陈蕴威;任剑波;宗亮;武电坤;李俊;;钢-混组合梁桥及其在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二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玉擎;;百米级跨径连续组合梁桥的新技术应用[A];桥梁创新技术与安全耐久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侨;荣学亮;陆军;;既有钢-混组合梁桥常见病害分析及其加固策略[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刘忠;杜国华;范立础;;预应力或钢筋混凝土组合梁桥使用性能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10 王军文;李建中;梁志广;;预应力组合梁桥的时效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旭栋;部分粘结组合梁的若干动静力问题[D];浙江大学;2012年
2 陈齐风;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桥高腹板稳定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刘莉;钢与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4 刘天明;无粘结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璐琨;钢—预制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在桥梁快速修复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旭;预弯组合梁非线性分析及程序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柯亮亮;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徐德标;大跨径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徐元;考虑滑移效应的组合梁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6 叶礼锋;钢—混凝土连续曲线组合梁受力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周义磊;不对称跨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设计计算分析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强;组合梁共同工作性能分析及型钢加固混凝土板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李振华;大跨矮墩刚构-连续组合梁桥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黄瑜;大跨度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施工仿真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4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5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