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FWD荷载作用下的沥青路面实测动力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6 09:16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动力响应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摘要】:为探讨动载效应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实际动力响应规律,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铺筑3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试验路,开展了沥青路面结构的动、静弯沉盆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动态弯沉盆特性,并通过预先埋设于路面结构中的动态应变传感器,获取了落锤式弯沉仪(FWD)荷载作用下的层底弯拉应变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路面结构中各测点的动态弯沉盆小于静态弯沉盆,而动态弯沉盆的影响范围大于静态弯沉盆,动、静弯沉盆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几何特性;沥青路面结构的动态响应随FWD荷载大小的变化关系反映出非线性特性;3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面层底应变状态处于低应变水平,基本不构成路面的累积疲劳损伤,其纵向应变响应大于横向应变;分别建立了3种沥青路面结构基于动态弯沉盆参数指标的沥青路面结构面层底纵、横向应变预估模型。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actual dynamic response law of asphalt pavement under dynamic load effect,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eflection basin of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oad of three kinds of typical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based on solid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deflection basin are studied in depth, and the strain response of floor bending under FWD load is obtained by dynamic strain sensor embedded in pavement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deflection basin of the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tatic deflection basin, and the influence range of the dynamic deflection basin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tatic bending basin. The curve of the dynamic and static bending basin shows different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The change of dynamic response of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with FWD load shows that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ypical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s are at the low strain level, which does not constitute the cumulative fatigue damage of the pavement. The longitudinal strain response is larger than the transverse strain, and three kinds of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s based on dynamic deflection basin parameter index are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strain of asphalt pavement surfac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德南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JTU12ZT05) 四川省交通厅科技项目(2010B28-2)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志祥;陈荣生;白琦峰;;LSM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2 刘红瑛;影响沥青混凝土水稳定性的灰关联熵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张岐山,郭喜江,邓聚龙;灰关联熵分析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年08期

4 任瑞波,钟阳,殷建华;路面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路表弯沉的求解[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5 侯芸,郭忠印,田波,杨众;动荷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变形响应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3期

6 平树江;申爱琴;李鹏;;长寿命路面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1期

7 董忠红;徐全亮;吕彭民;;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动力响应[J];中国公路学报;2011年02期

8 罗启添;邱欣;杨青;;基于FWD路表动态弯沉盆参数的路基模量评价研究[J];公路工程;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正朋;张友萍;李梅;;基于Reny熵的灰色聚类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花可可;魏朝富;邵景安;张平仓;丁文峰;;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参数及机耕道路面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1期

3 冯立群;梁乃兴;曹源文;李钰;;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路用性能调查[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阳恩慧;邱延峻;蒋鑫;;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弯沉盆惰性点理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熊锐;杨锡武;杨发;涂帅;杨小丽;;纤维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关联熵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徐松;唐伯明;朱洪洲;何兆益;;基于灰熵法的沥青稳定碎石水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马新;郭忠印;杨群;;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动态响应三维有限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应荣华;侯昭光;庞海峰;;细集料粒径对沥青砂浆黏弹性参数影响程度的灰熵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侯伟;;基于灰熵法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张睿卓;凌天清;袁明;宁华宇;;半刚性基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姚爱玲;郑鹏飞;;沥青混合料压缩动态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与影响因素[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陈明;魏琛宇;许志鸿;胡尚军;黄文;;基于重载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3 何再朗;张梅;;应用灰关联分析方法优选构筑渡场方案[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乃胜;赵颖华;;不同纤维掺量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特性研究[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党耀国;王正新;刘丹华;;灰色局势决策目标权重的优化方法[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汤学俊;周春光;;基于灰色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于忆骅;陈琳;;西南物流供求的灰关联熵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守城;吴胜强;徐刚;;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性能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保良;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平树江;基于复合式基层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丁智勇;纤维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张泉;碎石化沥青加铺结构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赵世宜;基于新型模型原理的产品数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09年

8 张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GA)疲劳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单丽岩;基于粘弹特性的沥青疲劳—流变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崔杰;灰色不确定系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慧灵;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战略决策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欢;连霍高速改扩建项目公路和桥涵工程检测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少军;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如岩;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国峰;基于重载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朱建平;基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沥青混合料疲劳阀值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高翠兰;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王亚军;济青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及处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秦利娟;自诊断沥青路面用电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培文,张登良;石料碱值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沈金安;解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损坏的技术途径[J];公路;2000年05期

3 张志祥;陈荣生;白琦峰;;LSM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4 徐光辉,冯钧,田波,钟阳,王哲人;路面结构动力系统响应问题的求解[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5 李强,马松林,王鹏飞;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6 张争奇,梁晓莉,李平;沥青老化性能评价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7 邱欣;凌建明;方鹤;蒋鑫;;材料阻尼对沥青路面动态弯沉影响的机理分析[J];力学与实践;2008年06期

8 钟阳,王哲人,郭大智;求解多层弹性半空间轴对称问题的传递矩阵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2年06期

9 邓学钧,黄晓明,沈伟新;弹性层状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1995年03期

10 申爱琴,蒋庆华,祁秀林;矿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莉莉;王选仓;;无网格法在沥青路面瞬态温度场分析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董忠红;吕彭民;;沥青路面动力响应检测传感器的设计及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8年10期

3 刘伟竹;张名成;;超重载对改建沥青路面结构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15期

4 杜群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7期

5 曾梦澜;马正军;易昕;;广义Paris公式预测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6 胡小弟;孙立军;;实测重型货车轮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力学响应[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纪德;许开成;龚琼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低温收缩开裂性能研究[J];铁道建筑;2006年11期

8 王磊;胡浩;马殙;褚凯;;青藏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应力影响因素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郭大进;孙建华;王迪昀;韩立志;徐加强;;无核密度仪在沥青面层压实度检测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10 陈宝;吴德军;刘崭;;沥青路面结构的最大剪应力[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朱旭红;王纯鸣;;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范啸;沈烨;;关于道路安全评价模型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艾力·斯木吐拉;;新疆高等级公路灾害性天气事故预防系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傅工范;赵文琴;;破旧水泥混凝土面板再生利用的研究[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朝晖;李振科;李九苏;;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兵兵;刘佳;范志勇;周明凯;;水泥-脱硫渣稳定碎石作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家主;;级配碎石最佳含水量与有效水膜厚度的关系[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喻湘秀;余剑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离析的预防[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林U,

本文编号:1896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96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7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