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通量指标快速评价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混凝土抗冻性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2期
【摘要】:分别采用ASTM C1202推荐的电通量法和快速冻融循环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冻性的影响,探讨了电通量指标评价混凝土抗冻性的可行性,并分析了电通量与相对耐久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水灰比、水泥用量及硅灰掺量变化条件下,可以用电通量指标评价混凝土抗冻性。建议水灰比及硅灰掺量变化条件下用56 d龄期电通量指标,水泥用量变化条件下用28 d龄期电通量指标。含气量、粉煤灰掺量及矿渣微粉掺量变化条件下,不能用电通量指标评价混凝土抗冻性。单一因素变化时混凝土电通量与相对耐久性指数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而在不同因素条件下时二者并无相关性。
[Abstract]: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resistance to chloride ion permeability and frost resistance of concrete was studied by ASTM C1202 and rapid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 respectively. The feasibility of evaluating the frost resistance of concrete by the electric flux index was discuss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lectric flux and the relative durability index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cement ratio and the water content were in the water cement ratio.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amount of mud and the content of silica fume,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 electric flux index to evaluate the frost resistance of concrete. It is suggest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ter cement ratio and silica fume content, the electricity flux can not be us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56 D age electric flux, and the 28 d age electric flux index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hange of cement content. The index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frost resistance of concrete.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rete flux and the relative durability index when the single factor changes, but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in different factors.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伟;秦鸿根;孙伟;杨毅文;;外加剂与水胶比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0年06期
2 杨文武;钱觉时;范英儒;;磨细高炉矿渣对海工混凝土抗冻性和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9年01期
3 郭明;;混凝土耐久性与渗透性的关系及改善措施[J];特种结构;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如,邹斌,肖允发;ZS系列反应性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2期
2 朱江;聚丙烯纤维与高性能混凝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3 黄煜镔,陈剑雄;大掺量粉煤灰掺合料中超细矿渣的作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4 付亚伟;王硕太;崔云长;;硅灰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5 王雷;王春林;孙道胜;张高展;王爱国;;巷旁支护充填混凝土流变性能试验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张健;;强耐久性HPC配合比设计优化方法[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吴平安;刘宜平;高明亮;杨洁;刘首;;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冲击性能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0年06期
8 李伟;王显艳;李剑峰;;聚丙烯微纤维混凝土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江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10 黄亚梅;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雄;杨文;王军;赵日煦;王发洲;;自养护混凝土中水分传输机制模型的研究[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平安;高明亮;杨洁;刘首;;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冲击动力性能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康忠寿;;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A];预制混凝土桩——中国硅酸盐学会钢筋混凝土制品专业委员会、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桩委员会2007-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丁铸;张晓强;刘鹏;邢锋;;仿钢有机纤维和钢纤维对矿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韩松;阎培渝;;硫酸盐对萘系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伟;秦鸿根;;分形理论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金;;C50抗氯盐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建良;;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在桥梁工程混凝土中应用的对比试验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占宝剑;水中和;陈伟;王桂明;;基于功效函数法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邱凯;;粉煤灰高强度钢纤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乐峰;聚羧酸超塑化剂的合成、性能和分散吸附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婷婷;基于集料功能设计的水泥石界面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罗浩;高速铁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徐变变形对车—桥系统耦合振动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徐子芳;粉煤灰聚苯乙烯新型保温建筑材料的制备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5 麻秀星;高固含量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强;钢渣的胶凝性能及在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过程中的作用[D];清华大学;2010年
7 吴庆令;海洋环境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9 姚维信;矿山粗骨料高浓度充填理论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孙炳全;碱性活化水混凝土工艺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高锋;钢丝网约束混凝土轴压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任燕;青藏高原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变形性能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彭祖强;考虑骨料级配及密度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超;砌体墙、柱高厚比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夏京亮;桥用花岗岩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少峰;聚甲基丙烯酸高性能减水剂分子结构及其聚合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段平;海水环境下混凝土孔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志恒;偏高岭土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显微结构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志强;混凝土损伤自愈合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冷发光;田冠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2 杨钱荣,朱蓓蓉;混凝土渗透性的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5期
3 栗华清;兰祥辉;陆春华;许仲梓;;粉煤灰对水泥石氯离子渗透扩散性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9年02期
4 谢友均,刘宝举,龙广成;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性能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1年06期
5 孟振全,,吴振琏;表面渗透性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J];工业建筑;1994年05期
6 张誉,蒋利学;基于碳化机理的混凝土碳化深度实用数学模型[J];工业建筑;1998年01期
7 李淑进,赵铁军;混凝土的渗透性与耐久性[J];海岸工程;2001年02期
8 高相东,王新友;低水胶比粉煤灰混凝土的钢筋锈蚀性能与抗冻性的研究[J];混凝土;2000年01期
9 陈迅捷,王昌义;磨细矿渣高性能混凝土在海工建筑中成功应用[J];混凝土;2000年09期
10 杨医博;梁松;莫海鸿;陈尤雯;;复合矿渣微粉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影响的野外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德平;张文和;闻卫德;;粉煤灰和矿渣粉对混凝土电通量的作用——福厦铁路杏林跨海特大桥高性能水下灌注桩混凝土配合比的应用实践[J];福建建筑;2009年12期
2 张勇;杜修力;李悦;;影响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因素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田凯;田冠飞;冷发光;丁威;;混凝土电通量试验结果影响因素的研究[J];工程质量;2009年11期
4 鲍长春;雷晓刚;畅亚文;王保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电通量试验影响因素[J];中国建材科技;2009年02期
5 赵健;高玉生;谢凯军;;京沪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电通量试验[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9年05期
6 吴中华;;混凝土电通量影响因素的试验[J];河南科技;2013年03期
7 孙健;;掺海工耐蚀剂混凝土的电通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年03期
8 陈安民;;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电通量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9 陈正;杨绿峰;周明;蔡荣;徐飞;文涛;;基于正交试验的混凝土电通量非线性预测模型[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尹义林;;低水灰比下粉煤灰对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的影响[J];粉煤灰;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勇;杜修力;李悦;杨富民;;混凝土电通量的试验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余韬;郑春扬;王子明;王毅;;持续压应力作用下基于电通量法的混凝土渗透性研究[A];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第十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科隆杯”混凝土外加剂论文集(下册)[C];2014年
本文编号:1896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9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