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及适用性研究
[Abstract]:Composite lining is the basic form of tunnel supporting structure at pres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initial support and concrete secondary lining structure. Whe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New Austrian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oor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the initial support usually adopts a combined structure composed of shotcrete and steel frame or grille steel frame and anchor rod.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support of steel frame or grid steel frame. The focus of the argumen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formance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support structure. The core is the function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evolution process in the action system of "timber-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effect is differ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surrounding rock and engineering scale.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failure proces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supporting structure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rough the indoor performance tests of the steel frame and the grid steel frame. Then through the finite element composite structure, th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eel frame and grid steel frame are further analyz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test of Jinniushan tunnel of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ad release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under two types of support are obtain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um conditions of steel frame and grid steel frame are give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guiding function for clarifying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nitial support of the tunnel.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234210)
【分类号】:U455.7;U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阳;格栅钢架与小导管周边注浆联合支护体系在软弱、浅埋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09期
2 殷怀连;隧道工程中合理钢架支护型式选择[J];隧道建设;2005年S1期
3 谢少权,戴晓兵;软土地层中浅埋暗挖交通隧道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04年01期
4 鄢常舒;蒋荣君;张仁民;;格栅钢架与模喷混凝土联合支护在国防工程中的应用[J];煤矿支护;2005年04期
5 李东勇;徐祯祥;王琳静;;地铁暗挖隧道初期支护联合系统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建筑;2007年05期
6 李明;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05年02期
7 王树军;;软弱围岩隧道双层支护施工控制技术[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0年07期
8 陶冰杰;;深圳水库排污隧道斜井交叉口施工技术应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9 黄华;张永厚;;超前加固支护技术在改建铁路隧道洞门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10年04期
10 马文平;;崖上村隧道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施工[J];山西建筑;2007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辉雄;喻渝;杨建民;;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合理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姚建国;黄树炉;刘明;;地铁施工注浆对既有桥桩沉降的影响分析[A];北京市政第一届地铁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方俊波;;厦门翔安隧道服务洞陆海域土石交界段初支结构承载应力分析[A];中国中铁隧道集团2007年水底隧道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劲红;王厚良;王忠禹;;大断面快速施工在离石隧道的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9年
5 苏晓峰;;小间距地铁隧道设计思路[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6 梅志荣;王建宇;高尔洋;郭文忠;;砂卵石地层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下街通道技术工程实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林振球;;浅议富水特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几个技术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李俊;邱春海;;寺则河隧道塌方分析与处理[A];赣闽皖苏湘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易泽荣;;郁山隧道进口3~#溶洞施工技术[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宇;宋冶;肖广智;万晓燕;伍晓军;;乌鞘岭隧道F7断层右线迂回导坑支护结构现场试验[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约记者 梁忠周 本报记者 张仕琴 张俊 冯艳 蒙水;水盘高速:科学谋划精心施工建贵州最长公路隧道[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2 陈南辉 云松 吴炳森;创新: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的王牌[N];人民铁道;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健;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支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房倩;高速铁路隧道支护与围岩作用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志达;城市人行地道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陈峰宾;隧道初期支护与软弱围岩作用机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楚锟;榆树沟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李春;广西公路隧道洞口段支护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3 姚强;西攀、攀田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焦康杰;浅埋大跨小间距黄土隧道支护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李飞;城市地铁大断面软土层浅埋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周志峰;杭州城区人行地道浅埋暗挖法施工工艺及监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林斌;京承高速公路沙厂2号隧道大规模塌方成因分析与处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刘佳宝;铁路隧道结构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郭小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导洞法施工围岩变形预释放规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张继华;地铁隧道浅埋暗挖法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层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70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7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