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5 11:24
【摘要】:采用特立尼达湖沥青(TLA)改性沥青可较好地改善混合料高温性能,但目前对其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该文基于正交试验,从TLA掺量、基质沥青种类、矿料级配以及TLA掺加方式4个因素对影响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LA掺量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指标影响最显著,TLA掺加方式的影响其次,级配的影响再次之,基质沥青种类的影响最小;TLA掺加方式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变异系数影响最为显著,TLA掺量其次,级配再次之,基质沥青种类的影响最小;综合考虑动稳定度大小及其变异系数,4个因素对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的大小由高到低依次为:TLA掺加方式TLA掺量混合料级配基质沥青种类。
[Abstract]: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 mixture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Trinidad Lake asphalt (TLA) modified asphalt, b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its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are not clear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orthogonal tes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LA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were studied from four factors: the content of TLA, the type of asphalt matrix, the gradation of mineral aggregate and the mixing mode of TL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e content of TLA on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asphalt mixtur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Secondly, the influence of gradation is the second. The effect of the type of matrix asphalt on the dynamic stability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sphalt mixtur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ollowed by TLA content, gradation again, and the influence of matrix asphalt type is the least. Considering the magnitude of dynamic stability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influence of four factors on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LA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is from high to low.
【作者单位】: 广东省路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
【基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编号:2010-02-009)
【分类号】:U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凡奇;黄晓明;李海军;;沥青性能的DSC评价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2 孟书涛;黄晓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1期

3 朱洪洲;何兆益;吴国雄;黄晓明;;基于高温性能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黄雄;;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35期

5 张春海;;硬质沥青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年06期

6 孙艳红;;特立尼达湖沥青(TLA)路用性能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胡坤;熊海涛;;基于车辙试验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J];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8 周亮;栗培龙;张争奇;陈华鑫;;纤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9 张顺先;陈仕周;刘艳;张鸣功;;基于灰熵法分析研究矿粉指标对沥青胶浆高温性能的影响[J];石油沥青;2009年01期

10 吉青克;钟顺福;黄卫东;周孔;;浅析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因素[J];上海公路;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仲玉侠;杨锡武;余芳;;AC纤维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赵(亻黾);曹荣吉;;沥青胶结料路用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孔令云;周进川;严秋荣;;APAO改性沥青试验研究[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彭波;原万杰;戴经梁;;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锐;黄晓明;赵永利;;新型沥青混凝土添加剂路孚8000的性能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李美江;王旭东;;橡胶粉改性沥青性能研究[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孙志明;郑水林;文明;吴照洋;;石棉尾矿酸浸渣填充量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马占伏;晋琰;韩柳;;掺加外掺剂后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培顺;做中国公路最好的路面[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传海;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陈华鑫;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与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高建立;沥青指标的分析与评价及新指标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曾凡奇;重载交通沥青关键指标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5 李平;基于胶浆特性的沥青混合料设计[D];长安大学;2007年

6 纪小平;基于足尺ALF车辙预估模型的甘肃地区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标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封基良;纤维沥青混合料增强机理及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孟勇军;不同嵌段比的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李军;聚合物改性沥青多相体系形成和稳定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崔文峰;SBR反应共混改性沥青制备及结构与热贮存稳定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诗亮;沥青玛蹄脂混合料高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万涛涛;浇注式桥面铺装材料高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钦胜;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剪切破坏模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祁峰;采用蠕变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赵顺根;沥青路面不同层位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傅志勇;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7 郑向雷;沥青混合料高温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黄春水;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穆松;长江隧道管片混凝土高温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洪华;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及车辙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84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84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4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