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通勤制约度对儿童陪伴出行决策过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21 20:42
【摘要】:为了考察家庭通勤活动对儿童接送行为决策过程的内在影响机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与时间地理学方法,应用昆明市居民出行日志调查的第一手数据,以家庭为分析单元,构建基于活动的二维时空出行链,剖析家庭中儿童陪伴出行的时空间特征及其典型接送模式;提出通勤制约度概念,量化家长通勤活动的时空间制约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均衡时,相互制约影响强烈,家庭内部会优先选择制约度最小的接送模式,然后再根据家长与儿童出行路线的匹配程度来确定接送人员,接送工具决策处于整个决策过程的最末位.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不均衡时,家庭内部则优先选择通勤制约度低的家长接送儿童,再确定接送工具和接送模式,接送行为上升为家庭活动模式的优先考虑因素.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family commuting activities o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children's transport behavior, based on the activity theory and time-geography method, this paper applies the first-hand data of the residents' travel log investigation in Kunming, and takes the family as the analysis unit. To construct a two-dimensional spatio-temporal travel chain based on activity, and analyze the time-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transport patterns of children accompanying travel in fami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mmuting restriction, quantifies the degree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tric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commuting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ommuting restric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rents is balanced, the influence of mutual restriction is strong, and the family preference is to choose the least restrictive transport mode,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matching degree of parents and children's travel route to determine the transport personnel. The delivery tool decision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whole decision process. When the commuting restric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rents is not balanced, the parents with low commuting restriction are preferred to pick up and transport their children, and then determine the transport tool and mode, and the transport behavior rises to be the priority factor of the family activity mode.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068013)
【分类号】:U49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锡秋,管卫红,丁丽娟;论决策过程的评估[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7年02期

2 李江红,韩正之;有限规划水平部分可观Markov自适应决策过程的参数决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2期

3 王徽,陈王廷;经济系统中马氏决策过程的状态跳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11期

4 ;石礼安撰文回忆:当年上海地铁建设的决策过程[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9期

5 聂规划,唐喜林;人工智能与优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钱猛;刘忠;姚莉;张维明;;一般军事决策过程的协调理论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6期

7 袁峰;;CBM的决策过程研究[J];轻型汽车技术;2012年Z2期

8 龚志周;决策过程中的映象相容性测量方法研究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4年03期

9 马龙,柳少军;组织决策过程及其涌现性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12期

10 蔡志勇;;企业管理中领导层科学决策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宝碇;;模糊准则决策过程及进一步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2 朱德米;;群体性行动、公民参与与地方公共决策过程之转型[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3 李亦菲;朱新明;;对宏观经济决策任务及决策过程的心理学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王怀勇;刘永芳;;决策过程中的调节匹配效应及其机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何勇;朱明富;费奇;;DSS中图形——数据的一体化管理[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6 傅明;;试论DSS开发中决策过程的分析方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7 李衍杰;殷保群;奚宏生;;受约束Markov决策过程基于性能势的优化算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范巍;王重鸣;;基于多层次匹配评价的人事选拔决策过程研究:ASD理论新视角[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常丽君;科学家揭示神经元如何影响决策过程[N];科技日报;2013年

2 余源培;决策过程应有“换位”思考[N];文汇报;2004年

3 沈阳市政协委员 应其元;把“不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决策过程[N];友报;2008年

4 记者 赵青;加拿大:农村重建广征建议,村民参与决策过程[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首相官邸主导型决策过程的形成及挫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作者为新华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民;高效管理董事会的决策过程简析[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7 李强;利民的大树也不能硬栽[N];人民日报;2012年

8 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陈国权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鲁耀;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治理[N];检察日报;2012年

9 何勇;“不可行性论证”可行吗?[N];人民日报;2008年

10 隋溪;“节约”需要制度保驾[N];石油管道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怀勇;决策过程中的调节匹配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廷勇;一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徐静;欧盟多层级治理下利益集团对欧盟决策过程的作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庞新华;我国政府决策过程中专家咨询制度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欣;公共决策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角色定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公安;论欧洲利益集团对欧盟决策过程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焦志伟;决策过程中的逻辑应用[D];河南大学;2003年

5 段文婷;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特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田松柏;美国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利益集团参与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薛艳;基于可能性测度的计算树逻辑和Kripke结构决策过程[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48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348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