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参数对大跨度双连拱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图文】:
径向锚杆及钢筋网焊为一体;二次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3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模型的建立3.1衬砌结构支护参数选取依托工程灯草塘隧道K4+400~K4+410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该段实际施工中为Ⅵ级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双连拱隧道结构,其支护结构参数为:初期支护采用鐖45mm超前支护,长度为4.0m,间距40cm;鐖25中空锚杆,长度为4.0m,间距50cm×120cm;鐖8双层钢筋网,间距20cm×20cm;I22b型钢拱架,间距50cm;C20喷混凝土,厚度30cm。二次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厚度65cm。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断面结构衬砌示意图如图1。图1Ⅵ级围岩大跨度双连拱隧道衬砌结构示意图Fig.1Structurediagramofliningforlargespandouble-archtunnelinⅥgraderock3.2隧道的边界条件采用FLAC3D软件建立大跨度双连拱隧道的三维地形计算模型,纵向计算长度选为10m。计算边界为模型左、右距离隧道外边缘为50m,下部距离隧道外边缘为40m,,上部的边界取至地表,隧道实际埋深在110m左右,三维模型的材料基本参数选取K4+400断面,隧道上层所有岩土体采用重力分布,整个模型采用位移边界条件控制,左、右施加水平方向的约束,也即X方向位移为零,下部施加固定支座约束,也即X、Y、Z方向位移为零,上部采用自由边界,垂直隧道纵向的两个Y面施加Y方向约束。计算模型建好后总共有19648个单元,其网格的划分和锚杆的设置如图2所示。890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第10卷
3.3隧道模型的计算参数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12]以及灯草堂隧道现场围岩情况和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模型计算的围岩以及支护材料的物理参数见表1所示。4支护参数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影响分析结合隧道实际情况,主要对有、无锚杆支护情况下支护结构成型后的大跨度双连拱隧道稳定性进行数值计算,重点对隧道结构成型后的围岩的位移场及应力场的分布和衬砌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及围岩-支护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作出评价,并对锚杆支护的围岩加固效果进行详细研究。图2隧道计算模型示意图Fig.2Schematicmodelofthetunnel表1围岩物理力学参数表Table1Physicalandmechanicalparametersofsurroundingrock围岩重度ρ(kN/m3)弹性模量E(kPa)泊松比μ粘聚力c(MPa)内摩擦角φ(°)直径(厚度)(mm)Sbond(N/m)Kbond(MPa)Ⅵ级围岩251.2×1060.40.10520.128.3×102锚杆772.1×108252.6×1055.7×103钢拱架喷射混凝土242.4×1070.25220二次衬砌252.9×1070.254504.1对围岩位移的影响如图3所示,在有、无锚杆支护的情况下,大跨度双连拱隧道围岩产生的位移在水平方向都是指向洞内,并且为对称的应力分布,水平方向位移比较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双连拱隧道的拱腰处和边墙处,总体上水平收敛值并不大。通过对比有、无锚杆支护的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水平位移计算结果表明,锚杆布设对大跨度连拱隧道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并不显著。如图4所示,对比有、无锚杆结构支护下大跨度连拱隧道竖直方向产生的位移表明,在这两种支护参数情况下,竖直方向所产生的最大沉降位移基本都集中在隧道拱顶处,且无锚杆支护条件下拱顶沉降最大值约为3?
【作者单位】: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分类号】:U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有元,蒲春平;浅埋大跨双连拱隧道的施工[J];湖南交通科技;2001年03期
2 卓越,吴全立,沈晓伟;双连拱隧道中隔墙区域渗漏水治理技术[J];隧道建设;2004年04期
3 李健清,卢启成;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探讨[J];公路;2005年09期
4 熊华伦,尹夏明;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04期
5 赵玉光,张焕新,林志远,李晓洪,杨峥;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数值模拟与施工方法比选[J];广西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6 申玉生,赵玉光;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的中墙力学特性分析[J];地下空间;2005年02期
7 姜玉松;刘海燕;;双连拱隧道施工中隔墙的稳定性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董文德;高波;申玉生;;中墙侧边回填对双连拱隧道中墙受力的影响[J];现代隧道技术;2007年01期
9 索然绪;朱长安;王武斌;;埋深和围岩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研究[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10 索然绪;朱长安;孙铁成;;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J];路基工程;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学东;;当家湾双连拱隧道施工中隔墙数值模拟分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2 邓长平;薛志辉;郭廷云;;弹性抗滑桩在加固偏压双连拱隧道中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利平;;大跨双连拱隧道防中隔墙病害技术[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翰斌;;正涌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选择及施工监控量测[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新荣;孙辉;陈晓江;瞿万波;;黄土连拱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卓越;吴全立;沈晓伟;;双连拱隧道中隔墙区域渗漏水治理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高世军;吴怀义;熊世龙;;双连拱隧道的技术性设计[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金丰年;王波;蒋美蓉;;双连拱隧道穿越破碎山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9 姜玉松;孙勇;;双连拱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杨德春;唐琪;;双连拱隧道结构在地铁折返段应用与计算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远峰 曹荟芹;荣获国家级工法证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2 通讯员 刘福昌 王月;金鸡山隧道开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3 通讯员 方玲 张智海;南京快速内环东线通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4 陈多硕;巍巍太行有奇峰[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5 方玲;红色激情织就的绿色飘带[N];科技日报;2006年
6 通讯员 黎青川;11项第一书写完美答卷[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7 袁华;河南:节地贯穿工程建设始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李俊良 虎敏;广陕高速公路棋盘关入川抢通工程顺利通车[N];广元日报;2010年
9 记者 赵虎;洋山港区一期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N];中国水运报;2006年
10 宋华震;且留绿水伴青山[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申玉生;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少杰;偏压作用下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及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郭学达;基于粘弹塑性力学模型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李新龙;双连拱隧道参数敏感性分析及施工方法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王志岳;广梧高速某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曾毅;寒区软土浅埋暗挖双连拱城市隧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刘彤;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王震;暗挖隧道结构荷载的力学机制与计算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王文正;公路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及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9 胡国祥;双连拱隧道与分离式隧道优选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10 鲁彪;小净隧道最小安全净距与连拱隧道中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8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4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