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泡沫轻质土路基变形特性及修筑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7:10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软基高速公路正在大量修建。但软基公路修筑过程时间长、工后沉降变形量大、沉降变形时间长、路基横向沉降分布不均匀等现象一直是困扰工程人员的技术性难题。本文以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门段试验路为依托,从改变传统思想的角度出发,利用新型轻质材料—泡沫轻质土,由提高软基承载力转变为降低路基恒载、提高地基固结比,采用现场试验监测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泡沫轻质土路基基底基应力、应变、地表沉降、深层土体沉降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以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门段试验路为依托,对不同水固条件下的泡沫轻质土流值、无侧限抗压强度、湿密度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现场试验得到,泡沫轻质土的流值随着水固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无侧限抗压强度、湿重度随着水固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2)通过对现场基底应力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采用换填高度为3m泡沫轻质土路基,达到基底应力平稳期的时间要短于换填高度为6m泡沫轻质土路基。(3)与常规填土相比,泡沫轻质土在荷载作用下压缩量较低,在填筑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泡沫轻质土路基沉降量也仅为普通填土路基的一半;泡沫轻质土路基基底沉降近似于刚性荷载下的倒梯形分布,泡沫轻质土对处理路基不均匀沉降更加有效。(4)随着泡沫轻质土路基换填高度的增加路基沉降逐渐减小,但当换填高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基底沉降随换填高度的增加几乎保持不变。(5)通过建立相应的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结构形式下泡沫轻质土路基进行研究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发现,不同结构形式下的轻质土路基,基底最大沉降,最大应力值基本相同,但基底应力分布、沉降分布并不相同。在处理不均匀沉降方面,轻质土+包边土混合型路堤和直立型路堤要优于梯形结构形式下的泡沫轻质土路基。以上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门段,对其他软基公路的修筑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图文】:

轻质土,水固比,泡沫,流值


件承压面积(mm2)。对泡沫轻质土湿密度的影响。泡沫轻质土湿密度的测试方轻质土倒入净高 80mm、内径 80mm 的量桶内,,测量量筒式进行计算; = 2 1 湿密度(kg/m3);量筒质量(g);量筒及试件质量(g);筒容积(L)。果分析质土流值与水固比(水灰比)的关系如图 2.2 所示:

轻质土,湿密度,水固比,泡沫


第二章 泡沫轻质土路基物理力学性能分析泥(砂)浆中固体材料(水泥)含量逐渐减小,而含水率逐粘滞力逐渐减小,从而泡沫轻质土的流动性逐渐增大[39沫轻质土湿密度的关系如图 2.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迎红;;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及在路堤填筑中沉降分析[J];公路工程;2015年05期

2 崔耀璞;罗强;张良;蒋良潍;李铁;;基于正交设计的路堤稳定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4年06期

3 吴跃东;丁磊;陆钊;刘坚;;轻质土在处置公路路堤沉降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10期

4 陈永辉;章亦锋;;泡沫混凝土路堤置换形式数值分析[J];公路;2014年07期

5 盛斌;;泡沫轻质土在高等级公路特殊路段的应用[J];公路与汽运;2014年04期

6 刘全生;闫利峰;陈忠平;陈金福;;采用泡沫轻质土处治桥头跳车技术研究[J];天津建设科技;2012年04期

7 李欢;陈磊;安海平;赵振杰;吕晓杰;;软土地基处理中换填厚度的优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陈永辉;石刚传;曹德洪;应海见;王新泉;;气泡混合轻质土置换路基控制工后沉降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9 杨少华;段冰;姜正晖;江建坤;;轻质土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J];公路;2011年08期

10 陈忠平;孙仲均;钱争晖;;泡沫轻质土充填技术及应用[J];施工技术;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乐彬;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冻土地区路基病害防治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牛昴懿;泡沫轻质土用于软基上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文博;泡沫混凝土发泡剂性能及其泡沫稳定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金万英;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及超载预压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丙兴;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应力、变形特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68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68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