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隧道形变动态检测与分析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8:16

  本文关键词:隧道形变动态检测与分析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检测地铁隧道是否发生形变直接关系到列车行车安全。针对传统人工静态检测不适合运营地铁隧道的情况,本论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激光扫描测距原理的车载隧道形变动态检测与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对地铁隧道形变进行检测和分析,实现对形变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论文首先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总体设计方案;然后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包括主要传感器选型,LMS500数据处理与USB数据传输;接着介绍了数据处理算法设计,包括多传感器相对定位算法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隧道建模算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为适应列车高速运行的状态,本论文采用高速激光扫描测距仪和高速激光位移传感器升级了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新的FPGA数据采集模块增强了系统的通用性,并利用USB接口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实现各传感器数据的实时高速采集,完善了原有系统。本论文提出了一套隧道形变检测与分析算法,包括多传感器相对定位算法与基于RBF(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神经网络的隧道建模算法。多传感器相对定位算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利用系统已有的转速传感器、激光扫描测距仪和激光位移传感器分别获取公里标、隧道特征数据与轨道特征数据。该算法通过公里标与隧道特征数据实现粗校准定位,通过公里标与轨道特征数据实现细校准定位,最终完成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相对定位,解决了单一转速传感器定位精度受限造成的同一位置周期性检测数据不匹配的问题,实现了周期性检测数据的融合,为后续隧道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隧道建模算法,通过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点云数据进行多周期训练,建立多重RBF神经网络,不断优化隧道模型,最终建立出隧道内壁模型和特殊区域模型。在完成实际检测与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将实际检测数据与模型输出数据进行对比,完成形变分析。为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在地铁隧道现场和实验室轨道环境分别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进行相对定位并建立隧道模型,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Ocm,形变分析精度可达±10mm。实现了隧道轮廓形变的检测与分析,达到了预期要求。
【关键词】:激光扫描测距 USB接口 相对定位 RBF神经网络 隧道建模 形变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6.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20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20-23
  • 2 隧道形变动态检测与分析系统总体方案23-27
  • 2.1 系统工作原理23-24
  • 2.2 总体方案设计24-26
  • 2.2.1 硬件系统设计24-25
  • 2.2.2 数据处理算法设计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27-45
  • 3.1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设备27-30
  • 3.1.1 激光扫描测距仪27-29
  • 3.1.2 激光位移传感器29-30
  • 3.2 LMS500数据处理30-32
  • 3.2.1 LMS500与FPGA接口设计30-31
  • 3.2.2 LMS500数据采集逻辑设计31-32
  • 3.3 USB接口数据传输32-42
  • 3.3.1 USB芯片简介32-34
  • 3.3.2 USB与FPGA接口设计34-36
  • 3.3.3 USB接口逻辑设计36-39
  • 3.3.4 USB固件程序设计39-42
  • 3.4 本章小结42-45
  • 4 数据处理算法设计45-61
  • 4.1 多传感器相对定位算法设计45-51
  • 4.1.1 相对定位原理46-47
  • 4.1.2 确定基准数据47
  • 4.1.3 粗校准定位47-49
  • 4.1.4 细校准定位49-51
  • 4.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隧道建模算法51-59
  • 4.2.1 RBF神经网络基础52-53
  • 4.2.2 RBF神经网络与内插53-55
  • 4.2.3 隧道建模算法原理55
  • 4.2.4 隧道模型建立55-59
  • 4.3 形变分析59-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61-81
  • 5.1 多传感器相对定位算法验证62-69
  • 5.1.1 粗校准定位验证62-67
  • 5.1.2 细校准定位验证67-69
  • 5.2 基于RBF的隧道建模算法及形变分析验证69-76
  • 5.2.1 地铁环境模型及形变验证69-72
  • 5.2.2 实验室环境模型及形变验证72-76
  • 5.3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76-77
  • 5.4 三维点云显示77-78
  • 5.5 本章小结78-81
  • 6 结论81-83
  • 6.1 论文工作总结81-82
  • 6.2 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87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7-91
  • 学位论文数据集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延龙,项盛军;谈动态检测指导线路维修工作必要性[J];哈铁科技通讯;1992年04期

2 洪玉辉,张生玉,胡晓依,李志民;机车轴承动态检测技术应用研究[J];铁道机车车辆;2003年03期

3 涂传新;;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做好信号动态检测分析工作[J];铁道通信信号;2011年10期

4 李淑珍,赵建州,张华;信号动态检测网络管理系统[J];铁道通信信号;2004年08期

5 毕方全;梁山;;船舶“超吃水”航行动态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7期

6 ;火车轮对外形磨损动态检测系统方案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蔡庆云;;机车动态检测噪声的防治[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05期

8 唐雷;;铁路轨道动态检测系统应用探究[J];科技创业家;2013年02期

9 陈林,戴兴庆,龚祖铭;圆光栅动态检测的填脉冲比相法及其数据处理[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10 黄素莲,张超英,陈勇;机动车重量动态检测软件设计[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吉文杰;于立业;石志学;;基于图像的列车故障动态检测方法研究与设计[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杜太行;徐东彬;李玉萍;何莉莉;;车辆动态检测和抓拍技术的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钢;陈东生;周正;刘铁;刘维桢;;轨道基础设施动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张韬;;接触网动态检测中接触压力问题的分析及对策[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朱飞雄;;我国客运专线接触网动态检测方法与指标[A];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刘介良;邱宗明;黄秋红;赵敏;朱凌建;;高精度丝杠动态检测系统的研究[A];制造技术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王建东;曾庆凯;;整数漏洞现状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提供;为新建客运专线量身定制 科学的竣工验收动态检测标准[N];人民铁道;2010年

2 卢伏龙邋饶伟国;让优秀一线职工脱颖而出[N];人民铁道;2008年

3 通讯员 蒋方槐 周燕;广西德靖铁路通过动态检测[N];人民铁道;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颜红金;眼睛动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剑寅;Web服务冲突动态检测和解决方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星;隧道形变动态检测与分析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孙恺;机车台架黏滑试验动态检测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毛真;大米品质动态检测算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国利;中加矿业公司矿石品位动态检测及质量控制系统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杨志鹏;井下采油工具动态检测系统技术评价[D];天津大学;2004年

6 崔晓丽;计算机动态检测生丝细度[D];苏州大学;2001年

7 南振会;铁路红外线检测车的研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于东;前束动态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长安大学;2012年

9 佘九华;人脸动态检测与实时跟踪系统的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韩震;基于纹理匹配的改进Mean-shift人脸快速动态检测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隧道形变动态检测与分析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5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a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