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某款MPV车型驾驶员安全带固定点布置优化及强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8 16:37
【摘要】:汽车安全带作为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部件,已被国家法规强制要求安装。GB14167-2013对安全带有效固定点的布置区域和固定点强度均有明确要求。尽管用户已意识到安全带的重要性,但常常会因不舒适而厌倦佩戴安全带。优化安全带固定点的布置,改善安全带的佩戴舒适性,对提高安全带佩戴率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以某款MPV车型为研究对象,在上有效固定点、带扣侧有效固定点和非带扣侧固定点的位置满足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在RAMSIS软件中进行安全带佩戴仿真。根据驾驶姿态的不舒适性数值评价汽车驾驶舱的布置效果,采用Manikin法模拟安全带佩戴形态,分析佩戴结果。结果表明,中国95th百分位和50th百分位男性人体满足要求,5th百分位女性人体未满足要求。其次,本文探究了RAMSIS软件中安全带佩戴结果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安全带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小范围内人体躯干角的影响很小,非带扣侧有效固定点几乎没有影响;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体H点在X、Y方向的位置、人体关键尺寸(如坐高尺寸、腰围尺寸以及胸厚尺寸)、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位置和带扣侧有效固定点位置。再次,通过修正GB 10000-1988中的人体尺寸数据,创建新的三种百分位人体模型,改进安全带佩戴仿真模型,并优化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的位置,三种百分位人体能够全部满足安全带佩戴舒适性要求。最后,本文对位置优化后的安全带固定点进行了强度仿真及试验验证。先使用Hypermesh软件建立车身、座椅、人体及安全带的有限元模型,其中模型的简化能有效减少计算资源的浪费,满足网格质量要求能降低计算报错的风险,使用混合单元算法能同时保证仿真精度和计算效率,采用正弦函数加载更加符合准静态的真实情况。再使用LS-DYNA软件中显式分析算法进行求解,最终通过HyperView查看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几处关键部位均满足材料抗拉应变要求,并一次性通过法规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91.61
【图文】:

安全带,线段,体躯,躯干


图 1.1 有效固定点与固定点安全带有效固定点在布置时必须满足国家的标准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4]:1. 上有效固定点位置:根据安全带肩带纵向中心线经过 J1点时固定点的位置状况来判断上有效固定点的位置,见图 1.2、图 1.3。从 R 点开始,用下述三条线段确定 J1点:RZ:从 R 点向上沿躯干线截取长 530mm 的线段;ZX:从 Z 点沿着与座椅的纵向中心面相垂直的方向,并向固定点方向截取120mm 长的线段;XJ1:从 X 点沿着与线段 RZ 和线段 ZX 确定的平面垂直的直线,向前方截取60mm 长的线段。J2点和 J1点左右对称于通过人体躯干线的纵向铅垂平面,这里的人体躯干线是指设计状态下在座椅上摆放的人体模型的躯干线。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处在与座椅纵向中心平面垂直并且与人体躯干线成 65 (a) 安全带上侧(b) 安全带带扣侧

安全带,靠背,座椅


图 1.2 安全带有效固定点的范围图 1.3 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范围2. M1类车辆的 α1(非带扣侧)应该限制在 30 ~80 范围内,α2(带扣侧)应 45 ~80 范围内。对于前排座椅全部能够正常移动的位置,角度要求同部正常乘坐的位置,1 和2 两者之间必有一个固定值时(比如安装在座定点),大小应该是 60 10 。对于可以调节靠背角的座椅,当靠背角不超

安全带,范围,靠背,座椅


5图 1.3 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范围2. M1类车辆的 α1(非带扣侧)应该限制在 30 ~80 范围内,α2(带扣侧)应 45 ~80 范围内。对于前排座椅全部能够正常移动的位置,角度要求同部正常乘坐的位置,1 和2 两者之间必有一个固定值时(比如安装在座定点),大小应该是 60 10 。对于可以调节靠背角的座椅,当靠背角不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松林;王肖龙;李应军;安超群;;基于LS-DYNA的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仿真精度研究[J];机械强度;2015年06期

2 李相锋;许亚婷;王向阳;项春健;;基于中国人体的安全带舒适性研究[J];上海汽车;2014年10期

3 闫宏涛;马燕;段大禄;;安全带固定点位置对乘员损伤及舒适性仿真分析与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4年09期

4 彭国成;高琛琛;;RAMSIS在重型叉车人机工程改进中的应用[J];港口装卸;2014年04期

5 智睿瑞;刘社明;;基于虚拟人的驾驶舱布局分析[J];机械制造;2014年02期

6 宋少云;尹芳;;有限元网格划分中的圣维南原理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年08期

7 曹奇;成艾国;周泽;吴飞;;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仿真模型改进[J];中国机械工程;2012年14期

8 黄宝丽;戴礼强;邹凌华;赵福;;三点式汽车安全带布置形式及有效固定点法规分析[J];汽车与安全;2012年01期

9 黄志辉;陈盛钊;柏友运;;显式准静态几种加载方法的讨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许早龙;范朝兵;廖善权;夏罡臻;;基于LS-DYNA的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荣兵;门永新;赵鹏程;陈勇;;某车型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及优化[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柴春雷;基于驾驶姿势预测模型的人机工程设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家傲;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2 陈子昂;基于关节力矩的驾驶员操纵不舒适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石芳;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后撞和侧撞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伟东;乘用车驾驶员姿态布置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5 阳辉林;某型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分析及座椅骨架轻量化[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文昊;基于AnyBody的汽车驾驶员坐姿生物力学特性分析及舒适性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7 白杰;基于肌电信号的肘关节生物力学建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曹奇;汽车安全带固定点仿真精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兰豹;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的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发宗;汽车侧面碰撞虚拟试验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61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61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1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