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汽车—二轮摩托车碰撞事故分析及骑车人损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0:5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二轮摩托车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交通工具。近年来,二轮车事故数量不断增长,其中汽车与二轮摩托车碰撞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中的重要类型。由于二轮摩托车骑车人身体直接暴露在外,没有车身保护,所以发生碰撞所造成的人员死亡或受伤的概率极高。另外二轮摩托车机动性强于其他二轮车,导致碰撞后的情况更为复杂,使驾乘人员的致伤情况出现多样性。本论文采用事故统计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析汽车与二轮摩托车碰撞事故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深入研究此类事故造成的骑车人损伤特征和影响骑车人损伤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提高事故再现的效率,还有助于交通事故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展及事故的预防;同时可以为骑车人保护提供参考。事故统计分析部分:选择成都市近几年来发生的汽车与二轮摩托车交通事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1-2015年成都地区交警数据库中涉及二轮摩托车的2354起交通事故的采集、整理和统计分析,总结该地区二轮摩托车交通事故的规律和骑车人损伤的分布特点。计算机仿真分析分为两部分:利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PC-Crash对一起典型的汽车-二轮摩托车事故案例事故进行仿真重建,重现了事故中人体的动力学响应过程,通过对仿真结果和真实事故案例数据比对,从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在重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碰撞类型、碰撞角度、车型对骑车人损伤的影响,最后针对轿车-二轮摩托车前部碰撞事故,选取轿车车速、二轮摩托车车速、碰撞位置、风窗玻璃倾角、地面附着系数、二轮摩托车质量、骑车人与二轮摩托车摩擦因数、骑车人坐高、骑车人体重、发动罩前端缘离地高度、发动罩长度、骑车人与轿车摩擦因数等12个因素,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轿车与二轮摩托车碰撞事故中骑车人损伤影响的权重大小顺序,得出影响骑车人损伤的显著性因素。最后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仿真试验,研究这些显著性因素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轿车车速、骑车人坐高、发动机罩前端缘离地高度、二轮摩托车车速为显著性影响因素。轿车车速和骑车人坐高以及发动机罩前端缘离地高度是影响骑车人头部损伤的重要因数;骑车人头部HIC值、头部碰撞速度随轿车车速的增加均增大,骑车人头部碰撞时刻随轿车车速的增大而提前。随着骑车人坐高的增加,骑车人的头部碰撞速度与骑车人坐高成负相关,骑车人头部碰撞时刻与骑车人坐高成正相关。骑车人头部HIC值和头部碰撞速度随着发动机罩前端缘离地高度的增大均减小,骑车人头部碰撞时刻随发动机罩前端缘离地高度的增加而延后。骑车人头部HIC值和头部碰撞速度随着二轮摩托车车速的增大逐渐减小,且三种不同骑车人坐高的变化趋势相似,骑车人头部与轿车接触碰撞时刻随着二轮摩托车车速的增大而增加。
【学位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91.31
【部分图文】:

摩托车事故,情况


1图 1.1 2011 年-2016 年二轮摩托车事故情况Fig. 1.1 Two-wheeled motorcycle accidents during 2011-2016

分布情况,车辆类型,摩托车,摩托车事故


图 2.1 碰撞二轮摩托车的车辆类型分布Fig. 2.1 The vehicle type distribution of collision two-wheeled motorcycles 二轮摩托车事故月份分布 2.2 是 2011-2015 年每月的汽车-二轮摩托车事故分布情况。

摩托车,案例,公安交通管理,事故


图 2.2 二轮摩托车案例月份分布Fig. 2.2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two-wheeled motorcycle cases运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分析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收集的汽车-二轮摩托事故样本在一年 12 个月分布规律,分析 12 个月内事故的集中时间,得出事故发峰月份。以 1 月为起点,一年共分为 12 组,每组为 1 个月,每月占 360°圆周的 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奇;张道文;王鑫;;人车事故再现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31期

2 邹铁方;刘雨;李平凡;尹若愚;;汽车-摩托车碰撞事故车速及碰撞位置预估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3 曹弋;裴玉龙;左忠义;;汽车与摩托车碰撞事故再现分析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年09期

4 邹铁方;赵力萱;;事故再现不确定分析蒙特卡洛法的样本容量选取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5 邹铁方;张勇刚;陈元新;;基于Pc-Crash的车辆侧滑事故再现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6 陈涛;魏朗;龚标;周维新;;车对车碰撞事故再现系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汽车工程;2012年09期

7 王玉;羊玢;江志鹏;王哲;胡敏;;汽车-摩托车碰撞交通事故再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16期

8 刘瑞江;张业旺;闻崇炜;汤建;;正交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09期

9 黄伟;唐任宽;刘云志;李永国;朱英;李剑波;;145例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特征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陶靖轩;;关于正交试验设计中的“均衡分散”[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孔春玉;车辆碰撞行人事故与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李凡;基于真实车辆—行人交通事故的颅脑损伤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乔维高;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碰撞事故形态分析及行人伤害保护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震;人—车碰撞事故中的车速计算方法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2 陈吉光;基于摩托车事故重建的头盔损伤防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商博;汽车低速追尾碰撞事故中乘员颈部损伤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松庆;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分析及骑车人头部损伤防护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7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07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4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