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沥青疲劳性能、自愈合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7:13
   疲劳开裂是沥青路面主要的损伤形式之一,而疲劳造成的开裂一般产生在沥青与集料界面之间或沥青自身,因此研究沥青抵抗疲劳开裂的能力对预测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有一定帮助。沥青自愈合特性说明疲劳研究需考虑含间歇愈合带来的强度恢复。分析对比现有疲劳寿命评价方法、研究疲劳性能影响因素、合理评价沥青自愈合能力和分析影响自愈合的因素,建立自愈合特性与疲劳性能的联系,对有效对比沥青的疲劳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对沥青进行疲劳和自愈合试验研究,对疲劳寿命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总结,对4种沥青的不同疲劳寿命进行对比发现模量控制法确定的破坏准则最低,通过拟合方程建立了各疲劳寿命之间的转化关系,解决了各方法适用性受到试验条件限制的问题。研究了应力水平、温度频率及加载模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大,疲劳寿命逐渐下降,并且其变化规律可采用幂函数拟合预测;温度的升高会降低沥青的疲劳寿命,频率的升高会提高沥青的疲劳寿命。应力和应变控制模式下的疲劳损伤发展存在差异,同一应力应变对下,应变模式下的疲劳寿命高于应力模式。通过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发现损伤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两种模式的疲劳发展一致,在第二阶段疲劳发展产生差异,且随着应力应变对的增大,损伤差异发生的越早。两种模式下的累积耗散能可以采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且关于线性关系式呈现对称关系。针对现有自愈合评价指标的不足,提出新的自愈合评价指标,使修正后的指标更具物理意义,评价更为准确。将宏观指标表征的评价指标与理论计算的愈合指数对应,采用静态愈合行为方程进行拟合验证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研究了间歇时间、损伤度和温度对自愈合恢复情况的影响,随着损伤度的增长,沥青破坏越严重,恢复情况越差;间歇时间的增长可以有效提高愈合,但这种促进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变缓;间歇期温度的上升可以提高沥青的自愈合效果,但对于不同沥青的效果提升不一样且不是毫无限制的提高。分析了自愈合特性对于疲劳性能的意义,总结出自愈合特性和疲劳性能的相关联系,区分了自愈合恢复情况与自愈合速率。将沥青自愈合恢复情况转换为增长疲劳寿命,提出单次间歇下沥青疲劳性能对比的方法,并根据增长疲劳寿命与损伤度、间歇时间的关系建立了重复加载间歇条件下沥青真实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更切合实际路面沥青服役寿命的预测。
【学位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14
【部分图文】:

动态剪切流变仪,实体图,技术参数


图 2-4 动态剪切流变仪实体图表 2-2 DSR 技术参数项目 技术参数 项目 技术参数变、应力 标配 法向力分辨率 0.5mN马达多孔介质空气轴承法向力响应时间<10ms扭矩-稳态 20nNm 最大角速度325rad/s(3103rpm)扭矩-振荡 10nNm 最小角速度 10nrad/s大扭矩 200mNm 位置分辨率 <10nRad分辨率 0.1nNm 马达惯量 13μN.m.s2

试验操作,事项,配件,四点


20(c) (d)图 2-8 仪器配件对于试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四点:1.试验前的退火处理是为了消除沥青在常温放置下产生的可逆分子缔和(空间硬化)。加热温度应尽量低于 163℃以免沥青老化,在加热过程中采用间歇性搅拌以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和除去气泡;尽量设定最少的加热时间和最低的加热温度来防止样品老化;2.浇注的试模需放在试验桌上自然冷却,尽量避免非自然降温影响模量和相位角的测定,同时防止试件表面降温过快集聚水分从而影响与试验板的粘结

示意图,示意图,沥青,间歇循环


图 2-10 疲劳间歇循环示意图在于通过设置加载间歇交替的循环模式,与实在连续交通流下,车辆荷载作用时间较短,间歇中的反复加载卸载模式受仪器精度影响难以加载会增大沥青触变性对试验数据的影响。骤为:采用硅胶模具浇注两个同等厚度的沥青上,通过施加垂直外力或者改变厚度的控制模[56]。在这个过程中实时测试沥青动态剪切模量验示意图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伟鹏;杨涛;吴建涛;刘泉;;试样厚度对沥青疲劳性能影响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2 郭锐;刘洋;;基于断裂力学的机械结构件焊接节点疲劳性能初探[J];科学家;2017年09期

3 朱国仁,杨刚,阚君武;链条联结牢固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04年05期

4 张永忠,吴宜勇,姚枚;镍磷化学镀层对30CrMo钢疲劳性能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5年04期

5 盛光敏,霍金山,龚士弘;微合金化对高强度低合金钢疲劳性能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6 刘景科,金满,白玉凤;10~#钢滚子耐冲击疲劳性能的研究[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7 T.Saito;Y.Naganuma;毛庆传;;影响双金属线疲劳性能的因素[J];电线电缆;1988年05期

8 才庆魁,李好平,傅淑云,战效文,王维国,秦思展;激光快速熔凝钢的表面微晶化与疲劳性能[J];中国激光;1989年10期

9 林柏年,张业彭;碳对灰铁抗热应力疲劳性能的影响[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89年05期

10 白嘉楠 ,殷尔禧 ,陈其善;门槛区疲劳性能与材料微结构损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蒙蛟;应力幅间交互作用对结构钢超高周变幅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微观机理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2 高杰维;表面凹坑缺陷对高速列车车轴钢疲劳性能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3 李源;疲劳耗散能及其在疲劳性能快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王毅;沥青混合料细观疲劳机制与疲劳预估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李玉兰;离子束处理铝合金的腐蚀和疲劳性能[D];重庆大学;2003年

6 王一泓;橡胶集料混凝土与钢组合梁试验研究与精细化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6年

7 邢颖;橡胶集料混凝土—钢组合梁静力与疲劳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8 张金旺;铝镁系合金强韧性能及焊接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世清;异种钛合金电子束焊接和真空热处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苑;沥青疲劳性能、自愈合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高健文;表面纳米化镁合金的疲劳性能及失效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季传军;基于松弛行为的沥青材料疲劳性能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4 孙云;铸钢分叉节点疲劳性能和拓扑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5 吴盼刚;高温和长期浸泡对CFRP拉挤板材疲劳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王景坤;临床调磨对钇稳定型氧化锆循环疲劳性能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7 万煜玮;风扇叶片外物损伤后的疲劳性能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8 胡黎俐;碳纤复材加固高强钢板疲劳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9 陈斯亮;自动超声冲击处理工艺对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10 唐一萌;钢混工业建筑结构的疲劳性能衰退分析及寿命可靠性评估[D];东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0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40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b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