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沪昆高速铁路膨胀岩隧道底部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5 18:27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交通基础建设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铁路建设当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沪昆高速铁路就是其中之一。铁路隧道底部变形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灾害,其对列车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这类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找出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的机理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也非常复杂,膨胀性岩层就属于原因之一,当今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仍缺乏合理的力学分析基础,因此,对高速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的研究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因底部隆起而变形的铁路隧道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然后以沪昆高铁岗乌隧道为背景,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膨胀性岩石进行分析,并与实际调查监测进行对比,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1)通过收集资料和论文查找,梳理了有关膨胀性岩石试验等发展历程并列举有关案例对遂道底部隆起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围岩性质、仰拱特征及其他外部因素。(2)收集有关沪昆高速铁路岗乌隧道的地质、水文资料,根据中铁二院有关岗乌隧道勘察报告初步得出病害的相关原因,通过钻孔取样整理出岗乌隧道底部岩层岩性及深度情况。(3)对取出岩样进行重塑样室内试验,包括自由膨胀率试验、有侧限... 

【文章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沪昆高速铁路膨胀岩隧道底部稳定性分析


高速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及沪昆高铁示意图

布置图,监测点,纵断面,上拱


监测点1隧道中心线监测点2监测点3监测点4监测点5监测点6监测点7图 3 隧道断面监测点布置图Fig. 3 Layout of monitoring point of tunnel section由图 3 知监测点从左向右序号依次为 1~7,且以隧道中心线对称分布。K1953+610~+640 段左线(即 3 号监测点处)纵断面变化如图 4 所示。

位移时间曲线,上拱,纵断面,无增长


图 5 K1953+610~+640 段右线中线(5 号点)纵断面上拱量Fig. 5 Arches on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right line (point 5) of K1953+610~+640由图 5 知监测时间从 2017 年 1 月 26 日至 2 月 24 日,左线最大上拱量不到2mm,持续增长。右线最大上拱量 3.6mm,且半个月内几乎无增长。上拱量变化最大为里程 K1953+625 处,其断面位移时间曲线如图 6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始含水率对膨润土膨胀特性的影响[J]. 刘宇翼,苏运河,从卫民,佘跃心,杨琴.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2]石膏质岩膨胀特性的试验研究[J]. 姜淑花,王韶庆,吴银亮.  路基工程. 2017(03)
[3]中国高速铁路隧道的发展及规划[J]. 赵勇,田四明,孙毅.  隧道建设. 2017(01)
[4]膨胀岩研究现状及其隧道施工技术综述[J]. 蒲文明,陈钒,任松,吴建勋,赵国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6(S1)
[5]铁路隧道疑难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以30多座典型隧道工程为例[J]. 何振宁.  隧道建设. 2016(06)
[6]冒天山隧道整体道床不均匀沉降病害分析[J]. 崔齐飞.  山西建筑. 2016(17)
[7]玄真观隧道结构开裂原因分析[J]. 赵建军.  甘肃科技. 2016(02)
[8]向蒲铁路雪峰山隧道基础沉降及底鼓处治技术[J]. 汪旵生.  铁道建筑. 2015(08)
[9]复杂地质条件下超深岩质基坑开挖对公路、地铁隧道影响分析[J]. 李杨秋.  建筑科学. 2015(05)
[10]膨胀土胀缩机理及其在控制隧道沉降中的应用[J]. 王清标,张聪,温小康,施振跃,吕荣山.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06)

博士论文
[1]高速铁路路基低黏土矿物泥岩膨胀机理及影响研究[D]. 马丽娜.兰州交通大学 2016
[2]膨胀土膨胀机理及细观膨胀模型研究[D]. 贾景超.大连理工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铁路隧道底部结构隆起变形及其工程对策研究[D]. 刘长帅.北京交通大学 2016
[2]膨胀土膨胀性与收缩性的对比试验研究[D]. 章李坚.西南交通大学 2014
[3]安康地区膨胀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化学改性试验研究[D]. 王强.长安大学 2011
[4]公路工程中膨胀土判别试验研究[D]. 王林洲.山东大学 2007
[5]蒙脱石的胀缩机理及改性技术研究[D]. 袁琳.长沙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9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959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