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比对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0 23:35
地震作用下隧道与围岩动力相互作用的强弱与隧道和围岩的相对刚度关系密切,为分析地震作用下隧道衬砌与围岩相对刚度对结构内力的影响,文章引入柔性比的概念进行抗震数值计算分析。通过对地震波、边界条件进行处理,建立计算模型分析在不同围岩等级、衬砌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隧道直径情况下结构内力的变化情况,并给出了不同柔性比条件下隧道衬砌地震反应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柔性比越大,地震作用下隧道的内力越小;在进行隧道结构多道设防时,相邻结构的刚度应逐渐变化,且每一层的厚度不应过大。
【文章来源】:现代隧道技术. 2020,57(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El-Centro波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
式中:Cs,Cp分别为切向和法向的阻尼;K为弹簧刚度;cs,cp分别为剪切波速和压缩波速;ρ为该层土层密度;Ai为各弹簧阻尼单元支配的面积;α为常数,取0.5;G为该层土体剪切模量;R为震动基准面埋深。根据袁松等[8]的研究,地震动力计算边界取值大于8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应力及位移受边界取值范围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次边界取8倍隧道开挖宽度。
计算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线并行盾构隧道横向地震响应规律研究[J]. 田治旺,许有俊. 现代隧道技术. 2019(02)
[2]近场地震动作用下背后空洞圆形隧洞的动力损伤特性试验研究[J]. 王建宁,窦远明,赵华杰,魏明,田贵州. 现代隧道技术. 2019(01)
[3]地震波斜入射下复杂地质中隧道动力响应分析[J]. 郜新军. 现代隧道技术. 2018(01)
[4]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反应加速度法分析[J]. 彭有宝,王鑫.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6)
[5]常规和广义反应位移法在浅埋双圆盾构隧道中的应用比较[J]. 晏启祥,姚超凡,何川,耿萍. 现代隧道技术. 2017(04)
[6]地震波斜入射下山岭隧道横向动力响应数值分析[J]. 汪精河,周晓军,刘建国,王晓波. 现代隧道技术. 2017(03)
[7]地震波作用下深埋盾构隧道的内力求解[J]. 耿萍,周侣,晏启祥,何川. 现代隧道技术. 2016(01)
[8]隧道设置减震层减震机制研究[J]. 王帅帅,高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3)
[9]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方法的比较研究[J]. 汪精河,周晓军,毛露露,胡鸿运. 现代隧道技术. 2015(03)
[10]基于反应位移法的盾构隧道横断面抗震计算[J]. 蒋英礼,王劲松. 现代隧道技术. 2013(06)
博士论文
[1]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D]. 王峥峥.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69621
【文章来源】:现代隧道技术. 2020,57(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El-Centro波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
式中:Cs,Cp分别为切向和法向的阻尼;K为弹簧刚度;cs,cp分别为剪切波速和压缩波速;ρ为该层土层密度;Ai为各弹簧阻尼单元支配的面积;α为常数,取0.5;G为该层土体剪切模量;R为震动基准面埋深。根据袁松等[8]的研究,地震动力计算边界取值大于8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应力及位移受边界取值范围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次边界取8倍隧道开挖宽度。
计算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线并行盾构隧道横向地震响应规律研究[J]. 田治旺,许有俊. 现代隧道技术. 2019(02)
[2]近场地震动作用下背后空洞圆形隧洞的动力损伤特性试验研究[J]. 王建宁,窦远明,赵华杰,魏明,田贵州. 现代隧道技术. 2019(01)
[3]地震波斜入射下复杂地质中隧道动力响应分析[J]. 郜新军. 现代隧道技术. 2018(01)
[4]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反应加速度法分析[J]. 彭有宝,王鑫.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6)
[5]常规和广义反应位移法在浅埋双圆盾构隧道中的应用比较[J]. 晏启祥,姚超凡,何川,耿萍. 现代隧道技术. 2017(04)
[6]地震波斜入射下山岭隧道横向动力响应数值分析[J]. 汪精河,周晓军,刘建国,王晓波. 现代隧道技术. 2017(03)
[7]地震波作用下深埋盾构隧道的内力求解[J]. 耿萍,周侣,晏启祥,何川. 现代隧道技术. 2016(01)
[8]隧道设置减震层减震机制研究[J]. 王帅帅,高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03)
[9]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方法的比较研究[J]. 汪精河,周晓军,毛露露,胡鸿运. 现代隧道技术. 2015(03)
[10]基于反应位移法的盾构隧道横断面抗震计算[J]. 蒋英礼,王劲松. 现代隧道技术. 2013(06)
博士论文
[1]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D]. 王峥峥.西南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69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96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