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砂卵层中钢格构柱-桩基顶托下超大深竖井逆作设计与建造方案探讨
发布时间:2021-01-24 09:41
针对兰州地铁一号线穿越黄河区间竖井面临三高(高水压、高渗透、高强度)、三大(大冲刷、大孔隙、大卵石)的特殊工程地质,为解决竖井施工面临的深大降水、复合墙体全包防水、结构内力分配及体系转换等问题,对大断面、大深度竖井逆作采用钢格构柱-桩基顶托、冠梁倒挂结合的变截面内衬-连续墙全包防水复合墙体全新设计方法,构筑了深大竖井永临结合支护体系,重点解决多道连续墙悬挂止水、结构全包防水、逆作顶托下结构安全等技术难题.结果表明:在黄河岸滩构建深大竖井,采用"内外墙组合的悬挂式止水帷幕+井点降水+基底注浆"加固及围护体系,可很好地实现降水、堵水功能;同时冠梁倒挂结合临时格构柱顶托方式下的"梁墙逆作、立柱顺作"方案实现了主体结构及其内力体系优化,保障了施工安全.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20,44(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竖井平面布置
为控制竖井内外深厚潜水层的水利联系,采用“悬挂式止水帷幕+井点降水+基底注浆”的地层预加固及止水体系.具体为在素墙和钢筋混凝土墙间采用袖阀管加固形成端头加固体,为盾构接收预备条件.后续开挖时,两墙间和井内同步抽水并在开挖至地下三层底板时,对坑底以下10 m范围内土体采用袖阀管注浆止水,即“先封底,后通过”,竖井施工组织示意如图2所示.在图2中,A代表钢混连续墙;B代表素混凝土墙;C代表素墙外降水;D代表盾构端头加固;E代表墙间及坑内降水;F代表井内回填;G代表井内注水;H代表盾构进井.
竖井平面和竖向布置如图3所示,地下一~五层侧墙为变截面设计,厚度1~1.5 m.连续墙顶设置冠梁,作为竖井主体结构逆作法施工的一部分,通过与主体侧墙连为一体,兼起压顶抗浮功能.2.3.1 顺作与逆作比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铁超深中间风井关键技术设计和研究[J]. 彭长胜. 铁道标准设计. 2016(04)
[2]杭州地铁1号线下穿钱塘江工程的若干技术问题[J]. 沈林冲.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09)
[3]复杂地质条件下穿黄隧洞工程关键技术综述[J]. 钮新强,谢向荣,符志远. 人民长江. 2011(08)
[4]穿黄隧洞大型盾构工作竖井结构特性研究[J]. 符志远,石裕. 人民长江. 2011(08)
[5]不同地质条件下竖井施工方法[J]. 徐玉峰,杨建华. 施工技术. 2009(01)
[6]上海地铁七号线过江区间中间风井位置方案探讨[J]. 翟可. 隧道建设. 2005(03)
本文编号:2997027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20,44(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竖井平面布置
为控制竖井内外深厚潜水层的水利联系,采用“悬挂式止水帷幕+井点降水+基底注浆”的地层预加固及止水体系.具体为在素墙和钢筋混凝土墙间采用袖阀管加固形成端头加固体,为盾构接收预备条件.后续开挖时,两墙间和井内同步抽水并在开挖至地下三层底板时,对坑底以下10 m范围内土体采用袖阀管注浆止水,即“先封底,后通过”,竖井施工组织示意如图2所示.在图2中,A代表钢混连续墙;B代表素混凝土墙;C代表素墙外降水;D代表盾构端头加固;E代表墙间及坑内降水;F代表井内回填;G代表井内注水;H代表盾构进井.
竖井平面和竖向布置如图3所示,地下一~五层侧墙为变截面设计,厚度1~1.5 m.连续墙顶设置冠梁,作为竖井主体结构逆作法施工的一部分,通过与主体侧墙连为一体,兼起压顶抗浮功能.2.3.1 顺作与逆作比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铁超深中间风井关键技术设计和研究[J]. 彭长胜. 铁道标准设计. 2016(04)
[2]杭州地铁1号线下穿钱塘江工程的若干技术问题[J]. 沈林冲.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09)
[3]复杂地质条件下穿黄隧洞工程关键技术综述[J]. 钮新强,谢向荣,符志远. 人民长江. 2011(08)
[4]穿黄隧洞大型盾构工作竖井结构特性研究[J]. 符志远,石裕. 人民长江. 2011(08)
[5]不同地质条件下竖井施工方法[J]. 徐玉峰,杨建华. 施工技术. 2009(01)
[6]上海地铁七号线过江区间中间风井位置方案探讨[J]. 翟可. 隧道建设. 2005(03)
本文编号:2997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997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