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圆柱型塔式立体停车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7 13:09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必将导致停车越来越难。在很多老城区的规划不合理及新城区的土地利用率不高导致停车位紧张的现象下,智能自动化停车系统应运而生。智能自动化立体停车场在传统的停车场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控制系统,采用PLC自动化控制,智能找车位,自动移车,减少了车主泊车时的行车安全隐患及尾气排放,更加合理及高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及空间,无人进入的停车模式也保证了车辆本身的安全,避免了剐蹭及其他不可控的因素造成对车主的损害,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成熟同时保证了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是未来停车系统的发展方向,在可预见的十几年至几十年间必将逐渐淘汰老式的停车方式。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本文在以PLC为控制核心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自动化停车系统。本文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圆柱型塔式立体停车场为主体结构,其占地面的小,土地使用率高等特点在市面上所有产品中名列前茅;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整体控制,是目前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广的数字运算操作系统,具有相当成熟的理论技术和广发使用范围,性能稳定,安全... 

【文章来源】: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圆柱型塔式立体停车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升降移类立体停车Fig.1.1Lift-slidingmechanicalparkingsystem

循环类,水平循环,立体停车场


图 1.2 垂直循环类立体停车Fig.1.2 Vertical circulating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3.水平循环类水平循环类立体停车场,如图 1.3 所示。特点:水平循环取车,类似于垂直循环类系统,可以省去进出车道,建狭长的地方。市场份额约占 3%-5%。不足:与垂直循环类类似,需要更完善的闭锁及监控系统,现行的基本个存取车口,最远处存取车所需时间较长。

立体停车场,水平循环,循环类


图 1.2 垂直循环类立体停车Fig.1.2 Vertical circulating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3.水平循环类水平循环类立体停车场,如图 1.3 所示。特点:水平循环取车,类似于垂直循环类系统,可以省去进出车道,建议建狭长的地方。市场份额约占 3%-5%。不足:与垂直循环类类似,需要更完善的闭锁及监控系统,现行的基本都只个存取车口,最远处存取车所需时间较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J]. 坎香,金海峰.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23)
[2]链板输送机在输送设备行业发展趋势的探究[J]. 杨胡坤,王守龙,李念莹,王曙光,杨淑青.  西部皮革. 2017(04)
[3]高速梳齿式全自动垂直升降立体车库系统设计[J]. 吴多锦,王旭.  中国高新区. 2017(04)
[4]自动化立体车库存取车优化策略的研究[J]. 王明凯.  甘肃科技纵横. 2016(07)
[5]城市立体车库的现状及展望[J]. 宋秋红,安丰贞,方铀,曹小龙.  城市公用事业. 2012(05)
[6]典型模糊控制器的隶属函数设计及分析[J]. 黄卫华,方康玲,章政.  模糊系统与数学. 2010(05)
[7]城市静态交通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 郭建.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8]模糊控制的现状与发展概述[J]. 葛新成,胡永霞.  现代防御技术. 2008(03)
[9]模糊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浅析[J]. 吴再华,尹立贤.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10]西门子STEP7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J]. 罗庚兴.  南方金属. 2006(05)

博士论文
[1]基于仿人智能控制的无人地面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研究[D]. 张卫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2]城市机动车停车产业化研究[D]. 刘雪莲.长安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PLC控制的智能化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刘佳强.青岛理工大学 2016
[2]基于PLC的智能立体停车场控制系统研究[D]. 王一行.吉林建筑大学 2016
[3]智能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相峰.广西科技大学 2015
[4]智能停车场系统及管理的研究[D]. 周霖.武汉工程大学 2015
[5]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D]. 武彬.华北电力大学 2015
[6]新型智能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设计[D]. 杨杨.中北大学 2014
[7]基于PID的直线电机控制方法及实验研究[D]. 仇静.合肥工业大学 2014
[8]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孙胜男.东北石油大学 2013
[9]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多模态控制研究[D]. 马泳娟.兰州交通大学 2013
[10]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的多种现场总线的接入和共存策略[D]. 钟武.北京邮电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98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398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