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最大运行速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16:10

  本文关键词: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最大运行速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城市的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城市地下轨道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地铁因其独特的价值得到大力发展,但国内的地铁隧道的最高设计速度没有从空气动力学效应进行考虑,也没注重乘客的舒适性。本文以城市地铁隧道和车站的空气动力学研究项目为背景,采用与模型实验相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铁隧道空气流通特性及满足乘客舒适度的最大运行速度进行积极研究,为以后地铁隧道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隧道空气动力学原理,研究隧道内压力和列车内外压力的传播规律,并进行1OOkm/h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提出速度为100km/h时,满足旅客舒适度标准的最优地铁隧道净空断面大小;同时分析出在地铁隧道断面直径为5.4m时满足舒适度标准的列车最高速度。2.数值模拟1 OOkm/h时隧道—车站端部通风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分析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在车站屏蔽门位置处的压力变化规律和列车速度的变化对隧道内及屏蔽门压力的影响,提出在1OOkm/h速度下,车站隧道内特别是屏蔽门位置的压力场、速度场的变化规律,为屏蔽门的强度设计提供依据。3.分析横通道及中部通风竖井的开启方式,计算隧道内及列车内的气动压力的变化情况。数值模拟列车通过设有竖井隧道时其流场变化,提出当隧道超过3km时,在隧道中部设置通风竖井时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地铁隧道 空气动力学 数值模拟 速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1;U23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3-14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14-15
  • 2 隧道空气动力学数值计算基本理论15-23
  • 2.1 基本理论15-20
  • 2.1.1 控制方程15-16
  • 2.1.2 方程的预处理过程16-19
  • 2.1.3 方程的求解过程19-20
  • 2.2 边界条件20-23
  • 2.2.1 隧道壁面的处理20
  • 2.2.2 列车壁面的处理20-23
  • 3 隧道空气动力学理论模型23-29
  • 3.1 高速地铁隧道压力波的基本物理特征23-24
  • 3.1.1 隧道入口附近以及隧道内空气流动物理特征23-24
  • 3.1.2 隧道压缩波的计算24
  • 3.2 数值计算方法的验证24-29
  • 4 隧道压力波数值计算基本条件及舒适度标准29-37
  • 4.1 计算基本条件29-30
  • 4.2 隧道中空气动力学效应舒适度标准30-33
  • 4.2.1 高速铁路舒适度定义及分类30-31
  • 4.2.2 压力舒适度标准31-32
  • 4.2.3 压力舒适度标准汇总32-33
  • 4.3 隧道内瞬变压力的分布规律的数值计算参数33-34
  • 4.4 压缩波向列车内传播规律34-37
  • 5 100km/h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数值计算37-57
  • 5.1 不过站长度1020m地铁隧道内及列车内瞬变压力分析37-48
  • 5.1.1 隧道内及列车内压力的变化37-40
  • 5.1.2 隧道内列车活塞风的变化规律40-42
  • 5.1.3 90km/h及95km/h隧道及列车内压力变化42-48
  • 5.1.4 小结48
  • 5.2 过站长度为3027米长度隧道内的气动效应分析48-53
  • 5.2.1 区间隧道内各个测点的压力变化规律48-50
  • 5.2.2 过站时站台屏蔽门位置各个测点的压力变化50-51
  • 5.2.3 列车过站区间隧道内+Z方向的活塞风变化51-53
  • 5.2.4 列车头部内压力变化53
  • 5.3 隧道长度对压力变化的影响53-56
  • 5.4 本章小结56-57
  • 6 100km/h时隧道—车站端部通风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数值计算57-75
  • 6.1 通风道气动流场特性研究57-74
  • 6.1.1 1020m区间隧道不过站57-65
  • 6.1.2 1020m区间隧道过站65-69
  • 6.1.3 速度的变化对隧道内及屏蔽门压力的影响69-71
  • 6.1.4 车站-屏蔽门封闭空间大小对屏蔽门压力的影响71-74
  • 6.2 本章小结74-75
  • 7 长度3km以上隧道横通道及通风竖井的存在对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75-99
  • 7.1 3km以上高速地铁隧道设置通风竖井的可行性比较75-76
  • 7.2 计算基本条件76-77
  • 7.3 竖井存在时隧道及列车内瞬变压力的变化规律77
  • 7.4 中间通风竖井对隧道及列车内压力变化的影响77-83
  • 7.5 中间竖井配合横通道开启对隧道及列车内气动压力变化的影响83-93
  • 7.5.1 中央竖井配合第1横通道开启(距沈家桥站约600m)83-89
  • 7.5.2 中央竖井配合第1、2横通道开启(距沈家桥站约600m、1200m)89-93
  • 7.6 隧道中最佳竖井位置的确定93-94
  • 7.7 隧道通风竖井断面形状的影响94-95
  • 7.8 隧道通风竖井断面积的影响95-96
  • 7.9 本章小结96-99
  • 8 结论及建议99-101
  • 参考文献101-103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03-107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俄罗斯“愚公”自建地铁隧道[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7期

2 况龙川;深基坑施工对地铁隧道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3 ;国内跨度最大地铁隧道竣工[J];岩土工程界;2002年01期

4 李雪洁;如何解决地铁隧道薄弱环节的防水问题[J];山西建筑;2003年04期

5 张其云,郑宜枫;运营中地铁隧道变形的动态监测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04期

6 朱伟林;徐智华;;顶管近距离穿越运营中地铁隧道的施工技术[J];上海电力;2005年06期

7 张礼杰;张家春;;风险管理在地铁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06年03期

8 黄腾;李桂华;孙景领;岳荣花;;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工程;2006年06期

9 陈东巨;;地铁隧道工程渗漏处理技术[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年04期

10 王海云;;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建筑物的保护[J];科技资讯;2007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群芳;秦家宝;;2003-2011年地铁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事故统计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第一届第三次全体理事会论文集[C];2012年

2 殷德顺;;地铁隧道持续沉降和隧道周围软土的振动流态化[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郭月容;郑茂辉;;地铁隧道毒气事故的防治与应急处置探讨[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希圣;文志云;宋晓波;陈思慧;;运营地铁隧道上方大面积卸载位移控制技术研究[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贺长俊;杜昕;;地铁隧道防水工程的探讨与对策[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青二春;廖少明;方宏强;奚程磊;;地铁隧道上方大面积卸荷下的变形实测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简炼;张金成;刘力;刘永谦;张宁;吴大鹏;余保红;黄照东;杜强;张健保;吕小征;汤石男;赵显志;王勇;;地铁隧道光纤感温火灾预警监测系统[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二集)[C];2007年

10 张笑星;;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和地铁运营安全自动监测的研究和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裘浙锋;地铁隧道上面盖大楼[N];绍兴日报;2007年

2 李鹏;地铁隧道风能可以发电吗[N];北京日报;2009年

3 记者 孟斌 实习生 谷卫艳;我省首家建筑企业进军地铁隧道工程[N];郑州日报;2009年

4 深圳商报驻北京记者 汪涓;深圳地铁隧道蕴藏上亿广告商机[N];深圳商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蔡钰;3小时铺完“4G”[N];首都建设报;2014年

6 记者 李昕;国内首个穿越黄河地铁隧道工程启动[N];兰州日报;2014年

7 迪轩邋燕志华;地铁隧道出现裂缝 南京启动应急预案[N];新华日报;2007年

8 记者 栾姗;“环环相扣”连成地铁隧道[N];河南日报;2009年

9 王宏斌;南京在建地铁隧道出现裂缝[N];建筑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万晓东;“连环画”现身北京地铁隧道[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蕾;列车荷载作用下地裂缝与大角度斜交马蹄形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邱冬炜;穿越工程影响下既有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关继发;新建地铁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冠兰;地铁隧道变形监测关键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富海鹰;地铁隧道非降水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黄强兵;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及病害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傅玉勇;层状场地中地铁隧道对沿线地震动及其附近建筑物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年

8 张强;开挖卸荷下既有地铁隧道的竖向变形及其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赵丹;地铁隧道基底溶蚀风化红层动力特性及长期沉降变形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段光杰;地铁隧道施工扰动对地表沉降和管线变形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超;某立交桥梁桩基础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春杰;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车站影响及安全控制措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3 党永超;西安地铁隧道自动化监测技术与变形数据的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邓斌;地铁隧道正穿既有桥桩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王伟;黄土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构筑物变形与力学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范洪亮;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地铁隧道监测系统的设计[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王惟玮;地铁隧道埋深岩层介质安全效应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李双元;富水砾砂层地铁隧道穿越建构筑物段的保护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鹏飞;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最大运行速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顾俊;地铁隧道结构地震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最大运行速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52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4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