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异型人行桥人致振动试验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某异型人行桥人致振动试验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城市道路逐渐向立体化发展,城市人行天桥成为人们出行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简单的简支梁人行桥不再满足人们审美的要求,风景区为了吸引游人修建了大量的造型优美的人行桥。人行桥的造型美观成为方案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设计水平的提高、施工技术成熟、工业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研发对人行桥朝着大跨度、轻盈、柔性的方向发展。在追求人行桥轻盈柔美的同时,由于桥梁刚度的降低使得主梁低阶自振频率很容易降低到行人步行频率范围内,行人在通过人行桥的过程中,行人步频与主梁自振频率相近,引起主梁较强烈的振动,轻者造成行人不适,重则桥毁人亡,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目前对人行桥的振动研究还不透彻,多国规范在控制人行桥人致振动时一般采用控制人行桥第一阶竖向自振频率高于行人正常行走时步频的方法来保证人行桥动力稳定。少数几个国家规范对人行桥竖向和横向第一阶自振频率都进行了限制。本文介绍了异形人行桥发展状况,行人荷载模型研究现状,各国规范对控制人行桥振动采取的限制措施,行人致人行桥振动理论。本文以广州科学城某人行桥为工程背景开展动静力试验与分析。修正后的模型自振频率与该人行桥自振频率最大相差小于10%。行人过桥试验采取单人不同速度过桥、多人并排、列队过桥形式。人行桥的振动响应试验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人行桥振动响应随着行人步频增大而增大,当行人步频大于3Hz时,主梁左右跨发生反向竖向振动即行人仅在左跨时,右跨发生相同程度的竖向振动,相位相反。左右跨主梁的横向振动相互影响较大,步频越大越明显。主梁强迫振动在未发生共振时,振动频率与激振频率接近。
【关键词】:人行桥 异形 动力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8.11;U4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4
- 1.1 研究背景11-18
- 1.1.1 人行桥发展现状11-12
- 1.1.2 人行桥事故12-18
- 1.2 研究现状18-22
- 1.2.1 人行桥振动研究18-20
- 1.2.2 各国规范20-22
- 1.2.3 存在问题22
- 1.3 小结22-24
- 第二章 人行荷载与人行桥人致振动理论24-43
- 2.1 步行力荷载理论模型24-34
- 2.1.1 行人荷载的特点24-29
- 2.1.2 行人荷载频率29-30
- 2.1.3 行人荷载模型30-34
- 2.2 人行桥人致竖向振动理论34-36
- 2.3 人行桥人致横向振动理论36-42
- 2.4 小结42-43
- 第三章 科学城某人行桥受力分析43-60
- 3.1 工程简介43-44
- 3.2 人行桥受力分析44-45
- 3.3 科学城某人行拱桥荷载试验分析45-58
- 3.3.1 荷载试验理论计算45-49
- 3.3.2 试验加载过程及测点布置49-52
- 3.3.3 试验结果分析52-58
- 3.4 小结58-60
- 第四章 科学城某人行桥有限元模型60-74
- 4.1 有限元模型概况60-65
- 4.1.1 材料属性61
- 4.1.2 截面特性61-62
- 4.1.3 边界条件62-63
- 4.1.4 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63-65
- 4.2 科学城某人行桥模态分析65-73
- 4.2.1 模态试验方案65-67
- 4.2.2 模态数据分析原理67-69
- 4.2.3 模态试验结果69-73
- 4.3 小结73-74
- 第五章 科学城人行桥行人过桥试验74-113
- 5.1 行人过桥的有限元模拟74
- 5.2 行人过桥试验74-77
- 5.3 单人过桥动力试验77-93
- 5.3.1 试验一77-82
- 5.3.2 试验二82-88
- 5.3.3 试验三88-90
- 5.3.4 试验四90-93
- 5.4 多人并排匀速过桥动力分析93-96
- 5.4.1 试验五93-94
- 5.4.2 试验六94-96
- 5.5 多人列队匀速过桥动力分析96-111
- 5.5.1 试验七96-98
- 5.5.2 试验八98-100
- 5.5.3 试验九100-105
- 5.5.4 算例试验十105-111
- 5.6 小结111-113
- 结论与展望113-115
- 结论113
- 展望113-115
- 参考文献115-11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8-119
- 致谢119-120
- 附件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廷湖;;考虑圆柱形n蔡嵘低掣謣i的大小和质量的动力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2 陈耀兴;;管系结构的地震动力分析[J];电力技术;1985年10期
3 顾淦臣,张振国;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年01期
4 高征铨,徐贺文,邵明;天津永和大桥的动力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1990年01期
5 李田,吴学敏;高层及复杂结构多维时程弹塑性动力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1992年06期
6 ;采用纤维铰法的钢框架二阶非线性动力分析[J];钢结构;2011年10期
7 张亮;陈庆伟;;古建筑平移及其动力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3年03期
8 邬瑞锋,奚肖凤,华玉,王慕勇;粘弹性梁的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2期
9 高德平;厚盘动力分析的环形等参数元素和环形过渡元素[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10 赵西安;北海皇都饭店结构直接动力分析结果及其比较[J];建筑科学;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家长;罗奇峰;;增量动力分析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单地震动记录随机增量动力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3 宋芳芳;欧进萍;;城市巨型广告牌台风损伤成因与动力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钱江;鲁亮;陈原;吕西林;翁智远;;快增殖反应堆主容器结构试验模型的动力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5 沈成康;卢文达;叶谋仁;翁智远;;复杂墙板结构在集中冲击荷载下的动力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6 林继德;李延涛;;四边自由弹性地基矩形板动力分析的一种新方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7 邵华;徐国彬;高日;;张拉整体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A];第八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8 王金海;黄宗明;;平面杆系结构弹塑性直接动力分析及其程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4)[C];1989年
9 路宽;宋雨泽;韩林生;杨宁;;多柱体浮标水动力分析与室内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D水动力学实验和测试技术[C];2014年
10 戴愚志;余建星;;基于几何独立的高阶面元法的多体水动力分析[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勇;等几何分析方法和比例边界等几何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朝阳;高压输电线非线性大变形有限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肖振翔;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分析[D];福州大学;2013年
3 钱亚;某人行桥振动测试及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4 陈鸿源;某异型人行桥人致振动试验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夏露;海上风机基础在风浪作用下的动力分析与疲劳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黄瑞;大跨度升降舞台的动力分析及其舒适度评价[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恒;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大型LNG储罐有限元动力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8 丁建春;弹丸膛内动力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9 徐玉野;摩擦耗能框架弹塑性动力分析与应用[D];华侨大学;2003年
10 郭秀华;中国国家大剧院结构抗震动力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58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55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