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水平缓倾岩层大断面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8:05

  本文关键词:水平缓倾岩层大断面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 围岩变形 破坏机理 数值模拟 水平缓倾岩层 轻型支护


【摘要】:以新建重庆至利川铁路万寿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在水平缓倾岩层中修建大跨度隧道易出现拱部围岩掉块、坍塌的安全事故,深入分析了水平缓倾岩层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联合轻型支护的工程措施。应用FLAC3D连续介质模型计算分析万寿山隧道的围岩稳定性,再利用离散元数值计算软件3DEC对非连续介质下双线铁路隧道的围岩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提出缓倾岩层“怕薄不怕厚”的理念。通过现场模型试验将隧道围岩的变形、破坏过程简洁、直观的反映出来,对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水平缓倾岩层围岩变形规律、破坏特征及影响范围。针对水平缓倾岩层破坏特征,研究并提出将径向锚杆与超前锚杆结合的支护形式,建立并推广水平缓倾岩层“联合轻型支护”的理念,将锚杆与W钢带组合使用,锚杆加固围岩,再将其连接在W型钢带上,将径向锚杆和超前锚杆联接成整体,组成联合支护结构,W钢带的抗剪性能和锚杆组合梁的作用,因此能够阻止节理继续切割拱部围岩变为块体,重新发挥围岩自承能力,组成隧道新型柔性支护体系,对类似地层的施工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隧道 围岩变形 破坏机理 数值模拟 水平缓倾岩层 轻型支护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5.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引言8
  • 1.2 国内外同类技术研究现状8-10
  • 1.2.1 水平缓倾岩层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8-9
  • 1.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国内外现状9-10
  • 1.2.3 隧道水平缓倾岩层施工技术研究国内外现状10
  • 1.3 论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方法10-13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0-11
  • 1.3.2 主要技术创新点11-12
  • 1.3.3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工程背景13-18
  • 2.1 工程概况13-16
  • 2.1.1 地形地貌14
  • 2.1.2 工程地质14-15
  • 2.1.3 水文地质15-16
  • 2.1.4 隧道断面参数16
  • 2.2 工程特点及技术难点16-18
  • 第三章 水平缓倾岩层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18-34
  • 3.1 理论分析18-21
  • 3.1.1 围岩失稳特征18-20
  • 3.1.2 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20-21
  • 3.2 数值模拟21-28
  • 3.2.1 基于连续介质假定的数值模拟分析22-25
  • 3.2.2 基于非连续介质假定的数值模拟分析25-28
  • 3.2.3 两种计算工况的对比分析28
  • 3.3 模型试验28-30
  • 3.3.1 试验方案设计28-29
  • 3.3.2 试验结果分析29-30
  • 3.4 现场破坏形态解析30-32
  • 3.5 小结32-34
  • 第四章 水平缓倾岩层隧道支护对策及施工技术研究34-46
  • 4.1 支护理念34
  • 4.2 超前锚杆和径向锚杆联合轻型支护支护体系的提出34-36
  • 4.2.1 超前锚杆的作用35
  • 4.2.2 径向锚杆的作用35-36
  • 4.2.3 W型钢带的作用36
  • 4.3 支护功效的数值模拟分析36-38
  • 4.3.1 计算说明36-37
  • 4.3.2 计算结果分析37-38
  • 4.4 支护功效的模型试验分析38-41
  • 4.4.1 试验方案设计38
  • 4.4.2 试验结果38-41
  • 4.5 W型钢带施工技术41-46
  • 4.5.1 W钢带施工工艺流程41-44
  • 4.5.2 W钢带施工中注意要点44-45
  • 4.5.3 W型钢带实际应用效果45-46
  • 第五章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新;高永涛;;基于软破围岩锚喷支护位移理论的隧道支护时间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王庆;郭德发;郭艳;;玛河电站水工隧洞围岩—支护系统非线性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6期

3 黄祥志;佘成学;;基于可拓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围岩稳定分类方法的比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Z1期

4 黄运飞,杨维怀;地下工程围岩维护的新途径—切缝弱化围岩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5 苏有财;白志勇;胡香芳;;综合评判法在围岩等级划分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8年05期

6 刘益锋;任旭华;张继勋;;基于灰关联理论的围岩参数敏感性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8期

7 汤伯森;弹塑围岩最小支护抗力和最大允许变形的估算[J];岩土工程学报;1986年04期

8 钟长平,许汉才;围岩松驰变形影响因素初探[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9 郑百功;佴磊;汪茜;陆威;;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软件开发与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王新波;潘晓明;;地下圆形隧道开挖卸荷围岩弹塑性分析[J];河南科学;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俊修;刘力;刘克贤;杨国华;;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排风兼安全洞围岩监测及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刘宁;朱维申;于广明;;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初期支护与围岩耦合作用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倪国荣;张涵浩;李从众;;洞潭水电站球岔设计及球穴围岩稳定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4 苏有财;谷婷;朱勇;白志勇;;模糊理论在隧道施工阶段围岩等级划分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揭隽夫;;应用围岩分类法评价水工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认识[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仇文革;;隧道仰拱在支护与围岩交互作用中机理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齐俊修;王连捷;刘风成;王薇;董诚;;张河湾蓄能电站模型洞围岩位移反分析及预测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徐平;夏铭佑;;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三维弹塑性分析[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9 庞永祥;;关于圆洞层状围岩的极向应力[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10 孙文召;王丹;李昕;周晶;;水工高压引水隧洞围岩稳定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一辑)选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寰;成都理工大学解开围岩监测难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明;隧洞围岩体力学参数演化规律及工程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永平;隧道脆性—准脆性围岩连续损伤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国华;基于围岩累积损伤效应的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4 李景龙;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稳定性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唐雄俊;隧道收敛约束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冷先伦;深埋长隧洞TBM掘进围岩开挖扰动与损伤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7 邵勇;采空区多灾耦合作用下的隧道稳定性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顺波;水平缓倾岩层大断面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2 俞凯木;应力释放与孔压作用下圆隧围岩黏弹性变形解析理论[D];华侨大学;2016年

3 端宁;深部开采扰动诱发围岩应力场及能量场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刘厚银;深埋隧洞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林峰;长距离输水隧洞TBM掘进过程围岩稳定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6 刘士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7 周学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围岩参数的反演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林耿耿;引汉济渭工程控制闸枢纽围岩稳定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9 苗萌萌;引观入本工程北台支线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梁礼绘;高埋深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5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605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9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