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基于战术攻击区的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方法

发布时间:2021-12-10 00:55
  针对传统的基于导弹攻击区的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方法不能完全反映导弹的作战能力,无法完全体现超视距空战的真实态势特征等问题,提出了结合空空导弹战术攻击区的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空空导弹的战术攻击区讨论了空战评估模型中的角度、相对距离、高度优势函数的不足,并对优势函数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从而改进了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模型,并通过与传统方法的仿真比较分析,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45(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战术攻击区的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方法


不同类型攻击区判别空战态势关系

能量图,能量,函数,机型


坪???斜冉戏?析,两种态势函数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权重系数取值如表3所示。下页表4和表5给出了两种态势函数的计算结果。表3态势函数权重系数根据表4给出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该案例中,虽然机型B的空战能力指标略高于机型A且在酌1酌2琢1新态势函数0.60.40.4原态势函数0.60.40.5琢20.150.3琢3琢40.30.150.2机型V/m/s/毅兹/毅A3500-45A1353608500B1804009300B380-450q/毅Vmax/m/sHmax/m(a)能量对攻击区远界的影响(b)能量对攻击区近界的影响图9尾追态势下能量对远(近)界的影响徐安,等:基于战术攻击区的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方法·101·1627

态势图,角度,方位角,函数


(总第45-)行仿真分析。本节对方位角和进入角对战术攻击区范围影响进行了如下分析。迎头态势:假设该时刻载机速度VP为Ma=1.2,目标机速度VT为Ma=0.8,进入角和方位角的取值范围分别为和,双方相对高度差为,重力加速度值取。其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a)角度对攻击区远界的影响(b)角度对攻击区近界的影响图2迎头态势下角度对远(近)界的影响尾追态势:假设该时刻载机速度VP为Ma=1.2,目标机速度VT为Ma=0.8,进入角和方位角的取值范围分别为和,双方相对高度差为,重力加速度值取。其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a)角度对攻击区远界的影响(b)角度对攻击区近界的影响图3尾追态势下角度对远(近)界的影响本文分别建立了方位角和进入角的态势函数,并取它们的乘积作为总的角度态势函数。3.1.1方位角态势函数本文建立的方位角态势函数如式(5)所示。(5)式中,表示雷达最大搜索方位角,表示导弹最大离轴发射角,表示最大不可逃逸圆锥角。3.1.2进入角态势函数结合文献[2],本文建立的方位角态势函数为:(6)3.1.3角度态势函数本文建立的角度态势函数为:(7)式中,且。可通过非梯度随机搜索法[9]确定其取值大校3.2相对距离变化率态势构建迎头态势:假设该时刻双方相对高度差为,相对距离变化率为,方位角和进入角分别为和,载机和目标机的速度取值范围为,重力加速度值龋结果如图4所示。图4迎头态势下相对距离变化率对远(近)界的影响尾追态势:假设该时刻双方相对高度差为,相对距离变化率为,方位角和进入角分别为,载机和目标机的速度取值范围为,重力加速度值取。其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图5尾追态势下相对距离变化率对远(近)界的影响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攻击区和杀伤概率的视距内空战态势评估[J]. 顾佼佼,刘卫华,姜文志.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5(06)
[2]基于SPA及PSO的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J]. 顾佼佼,赵建军,徐海峰,李天梅.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4(04)
[3]基于空域划分的超视距空战态势威胁评估[J]. 肖亮,黄俊,徐钟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3(10)
[4]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的CGF态势评估建模研究[J]. 张媛,刘文彪,张立民.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3(01)
[5]基于导弹攻击区的超视距空战态势评估改进[J]. 吴文海,周思羽,高丽,刘锦涛.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12)
[6]基于非参量法的空战态势评估分析[J]. 周思羽,吴文海,曲志刚,祝萌.  航空计算技术. 2011(04)
[7]空战目标威胁排序与目标分配算法[J]. 雷蕾,尚丽娜,张列航.  电光与控制. 2010(04)
[8]一种新的超视距空战威胁评估方法[J]. 肖冰松,方洋旺,胡诗国,王磊.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9(09)
[9]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评估方法研究[J]. 滕鹏,刘栋,张斌,张同法,白明.  电光与控制. 2008(10)
[10]电子对抗环境下的多机协同空战态势评估方法[J]. 刘栋,谷志勇,任波,张斌.  电光与控制. 2008(07)



本文编号:3531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531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